第60章 :竹編大業終於開啟(2 / 2)

在大集上觀察了那麼久,除了竹蒸籠和竹籃竹筐一類的東西,沈雪梅愣是沒發現還有別的新奇玩意兒。

外地商販在大集上拿貨,都是跟著貨主的路子走,貨主有什麼,他們就帶什麼回去賣。

商販們賣的最多的是竹蒸籠。

魯東人都喜歡吃麵食,所有麵食都要上鍋蒸,用竹蒸籠蒸出來的麵食,在保留原來味道的基礎上,還會帶著點淡淡的竹子清香味。

除了竹蒸籠,他們還會帶點竹筐和竹籃回去賣,淘米籃他們也要,但賣的不多。

濰縣那對夫妻竹蒸籠賣的最多,他們已經跟沈雪梅說好了,如果她的竹蒸籠編得比別人好,他們就包圓了。

掖縣那兄妹倆竹筐竹籃賣的多,但他們總是埋怨貨主,說他們編的東西不精致。

經濟增長的關鍵點是技術創新,在資本和勞動力都具備的情況下,設計編織出新花樣的產品,才能真正賺到錢。

這一點沈雪梅早就想到了,但她剛涉足竹編,還是個門外漢,不可能馬上就設計出新花樣來,一切還得慢慢摸索。

現階段,她要先根據市場需求來,什麼好賣,哪樣東西賣的多,她就編什麼。

這樣做,雖然有點搶別人買賣的尷尬,難免會讓同行覺得自己不厚道,但沈雪梅又不是聖母,她也沒有道德潔癖。

如果非要拿賺錢和道德潔癖比,她更傾向於前者。

沈雪梅現在最在意的是賺錢,在不偷不搶,不犯法,不違背道德的前提下,隻要能賺到錢,她不在乎別人用什麼眼光看她。

等她成了富翁,再為別人考慮。

......

“雪梅,你看看這個東西咋樣,拿到大集上,能不能好賣”?

下午收工後,賈老爺子把一個像淘米籃一樣的家夥什放在沈雪梅麵前。

“爺爺,這是啥東西,怎麼和淘米籃挺像的”?

老爺子放在沈雪梅麵前的東西,模樣看上去和淘米籃差不多,沒有提把,體積卻比淘米籃大很多。

“這是竹篩子,農村人淘麥子用的,這東西是你爺爺研究出來的,它以前很有名,很受莊戶人歡迎,因為它,咱大官莊村還贏了個“篩子官莊”的美名呢”!

淘麥子用的竹篩子?

沈雪梅仔細端詳著眼前的大家夥,腦袋豁然開竅了。

80年代,魯東人大多以麵食為主,大米這種南方人天天吃的主食,在人們眼裏還是稀罕物,隻能偶爾吃上幾回,所以,淘米籃在大集上才沒啥市場。

土地包產到戶後,農村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魯東省作為產麥大省,到了80年代中期,家家戶戶的飯桌上都有了白麵饅頭。

這時候的農村人,家家都是自己磨麵蒸饅頭吃,他們不像後世那樣,饅頭都是買著吃。

要吃麵了,每家都是把麥子淘洗幹淨,曬幹後送到磨坊加工。

這樣加工出來的麵粉,麥香味濃鬱,吃起來筋道。

“爺爺,咱不編淘米籃了,竹筐和竹籃也少編點,多編蒸籠和竹篩子吧”。

賈老太太一語點醒夢中人,沈雪梅的腦袋裏突然蹦出一個主意——

既然大官莊村有“篩子官莊”的美譽,既然竹篩子能用來淘麥子,為何不抓住機會把竹篩子推向市場?

“雪梅,現在這些年輕的外地商販,從來沒見過竹篩子,他們能認嗎?編多了沒人要咋辦?零賣一個大集可賣不了幾個呐”。

竹篩子雖然是個好東西,但賈老爺子怕沒人識貨。

“沒關係,爺爺!你們隻管編好了,我有辦法,肯定能賣出去”!

摸著麵前的竹篩子,沈雪梅信心滿滿。

她上輩子學的是營銷專業,怎麼把東西賣出去,還能被難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