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農曆正月二十五,公曆3月16號,沈雪梅的竹編產品正式走向市場。
天剛放亮,沈雪梅就已經和李二哥拉著滿滿一平板車竹編來到城關大集上。
還沒等他們把東西從平板車上卸下來,幾個外地商販就“忽啦”圍了上來。
“姑娘,你來的挺早啊!我和我家那口子還以為你不一定能來呢!快點把你編的蒸籠拿出來,我們看看質量咋樣”?
濰縣那對夫妻搶先發話。
“姊妹,我們要的竹筐竹籃你帶來了嗎?你說肯定編得比別人精致,拿過來我們看看,是不是真像你說得那樣”?
掖縣兄妹倆一向凶巴巴的,他們把別人扒拉到身後,擠上前來要看貨。
“大家都別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我帶來的東西肯定讓你們滿意!來,你們一個個慢慢看”。
沈雪梅一邊賣關子,一邊把蒸籠遞到濰縣夫妻手裏:
“大叔大嬸,你們看看我這蒸籠質量怎麼樣?不比別人的好十倍,我不要錢白送你們”!
“這......這......”
濰縣夫妻看著竹蒸籠,眼瞪得比雞蛋還大。
他們沒把話說完整,沈雪梅也知道他們心裏在想啥了,肯定是“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唄!
濰縣夫妻被沈雪梅的竹蒸籠驚豔了!
在大集上拿了這麼長時間的貨,他們竟然不知道蒸籠還能編成這樣,這麼好的手藝,兩人第一次見識!
“姑娘,這竹蒸籠多少錢一個”?
東西太好了,夫妻倆怕價格太高,拿回去賣不著數。
“比別人的一個貴8毛錢,竹蒸籠做成這樣,肯定要比別人多費時間,所以,要稍微貴點”。
沈雪梅大大方方報出價格,貴有貴的道理,但也不會貴太多,貴的讓你心服口服,貴的讓你既能接受,還說不出別的來。
這麼好的竹蒸籠,比別人的貴8毛錢,一點不算多,夫妻倆還以為會貴個一兩塊呢。
“姑娘,你一共帶了多少蒸籠?我們都要了”!
濰縣夫妻恨不能立馬把沈雪梅的竹蒸籠,全部搬到自己車上去。
“不行!不行!好東西憑什麼你們都要了?妹子,不能全給他們,我們也想要”。
另外幾個商販見濰縣夫妻想吃獨食,堅決不答應:“妹子,俗話說‘見麵分一半’,都是客戶,你可不能厚一個薄一個啊”!
“是呀!我們不光要竹筐竹籃,也想要竹蒸籠”!
掖縣兄妹隻看了竹蒸籠一眼,就知道沈雪梅帶來的竹筐竹籃質量如何了,這麼好的東西不拿回去賣,他們豈不是大傻子?
“各位,別急,也別吵吵,都聽我說,我今天不光帶了你們想要的,還帶來了一樣你們之前沒見過的好東西”。
沈老板要開始發揮她的營銷特長了。
“啥好東西?別賣關子了,快拿出來我們看看”?
幾個商販急得直跳腳。
“都看看吧,就是這麼個東西”。
李二哥把竹篩子拿出來亮在商販們麵前。
“這不就是個大點的淘米筐嗎?我還以為是啥稀罕物”。
兩個年輕的商販連連搖頭,淘米筐在魯東省沒有市場,他們不感冒。
“姑娘,你這竹篩子多少錢一個?一共帶來多少個”?
濰縣夫妻比其他商販年紀大,他們一眼就看出李二哥手裏拿的是竹篩子,這種東西現在幾乎沒人認識了,但以前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農村人現在生活好了,哪家不吃白麵饅頭?
想吃饅頭就得磨麵,要磨麵就得淘麥子,有了竹篩子這種方便家什,麥子淘起來不僅省事省力,還可以淘得要多幹淨就有多幹淨。
人老成精,上了年紀的人都比年輕人識貨,濰縣夫妻已經看出竹篩子的市場潛力。
而沈雪梅這時候,已經摸準了夫妻倆的心理,她要通過他倆用提前想好的營銷策略,讓自己的竹編產品迅速打開,並占領市場。
“大叔大嬸,竹篩子9塊5一個,我隻帶來2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