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稟主公。我軍自建軍以來一直實行的是募兵製。以高薪厚祿募其健兒以為兵。然如今我幽州富庶,百姓無論是耕田從商,或是在作坊為工均可養家糊口。得有餘錢。如此雖從兵的薪金俸祿仍然較高。可百姓們從兵的人數卻在逐年下降。長此以往我幽州必無可募之兵。待咱們如今的這些將士老朽、傷病陣亡之後我幽州危矣。還請主公早做籌謀。”高手就是高手,高順不動聲色的就又拋出了一個重磅炸彈。
劉彬對此大為驚奇。自打自己起兵以來從隻是管飯。到開始給俸祿。自己一直募兵順利,從來沒有什麼大地問題的。怎麼如今當兵的薪水越來越高,自己的百姓反倒開始不樂意當兵了。這是怎麼回事?
不過劉彬略加思索之後也就明白了。貪圖安逸人之本性。自己起兵之初,那些百姓連溫飽都顧不上。自己能給他們一個活命的機會,他們當然就跟著自己了。而後來自己有了一定的實力,其他各個州縣的百姓都往幽州蜂擁而來。而自己由遷移了上百萬的司隸人口來到幽州。再加上那些到期地奴隸轉為平民。這社會上有許多的閑散勞力無處可去,自己給了他們一個高薪職業。他們當然要搶著幹了。可如今由於自己把戰火都攔截在了幽州之外,老百姓們連續過了幾年的太平日子。再加上幽州各地的工商業發展,老百姓全都有工作了,也都有錢花了。小日子過的都挺舒坦。反倒是當兵。要常年累月的在外麵呆著。更有生命的危險,這些老百姓當然不願意當兵了。
再加上自己一直實行的是募兵製,完全是出於老百姓的自願原則,沒有一絲強迫,更沒有像其他諸侯那樣。去拉壯丁!老百姓當然是不會主動放下安逸的日子不過,來當兵了!隻是以前幽州軍發展迅速,又吸收了大量的降兵,人數不斷的增長。老百姓沒有主動投軍,也顯得沒有那麼重要!所以現在幽州軍裏麵。幽州本地人的比例,是越來越低了!短時間這一點還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從長遠角度出發,這可不是什麼好現象!自己總不能都靠哪些降兵去打仗吧!而自己領地內的百姓,卻不參加!等到自己的地盤擴大以後,等到沒有降兵可以吸收的時候,等到這一批軍人老去以後,那自己豈不是沒有士兵可以用了嗎?再說了,吸收降兵這個辦法,在中華大地使用,倒還沒有什麼大不了,畢竟都是炎黃子孫。可是等到以後,自己的軍隊要踏入其他的領土,難道還要這麼做嗎?當然是不行的!
想到這裏,劉彬不禁暗暗歎息:這些百姓真是短視,無有國何以有家?不過劉彬想是這麼想,可劉彬還是理解這些百姓的。隻是光理解那不解決問題啊。而且劉彬也覺自己的募兵製度,在如今幽州百姓全都富裕起來的情況之下,存在兩個大地缺點。自己的這種募兵製度,一個是需要社會上,存在遊離於各個生產行業之外,而且生計困難的大量人口;另一個就是所有應募的兵丁,在應募之後可以大幅度地改善其本人,乃至家庭的境遇。可如今這兩個條件,在自己大力發展工農商的基礎上,已經不存在了。這個問題可就麻煩了。
想到這裏,劉彬心中歎息一聲,難怪在後世軍隊要采用兩種製度呢!義務兵和誌願兵兩種製度相結合!現在看來,這種兩種政策相結合的辦法,正好適應幽州的情況!如果采用這兩種情況,那麼高順所說的那種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不過劉彬心中雖然已經有了解決的辦法,但是他還是想要看看高順到底有沒有解決的辦法,想看看高順的次啊能到底如何。於是他就繼續不動聲色的向高順問道:“高將軍對此有何高見?”
果然高順毫不遲疑的說道:“主公。末將最近得聞。曹操也在效仿主公的屯田養兵製度。隻是曹操的屯田製度,與咱們的屯田製度又有所不同。他除了分為民屯以及兵屯之外,尚建立兵戶製度,師法於“管子士之子怛為士”,把治下的百姓分為了士家民、屯田民,以及普通的百姓三類。以此來長期保證兵源的充足。而且曹操尚規定了士亡法:卒逃歸斬之。一日家人弗捕執及不言於吏盡與同罪。且曹操亡叛坐罪於妻子之法,不僅用於兵卒也適用於將領;凡將領領兵在外者,必須向朝廷交出家屬作為‘質任’。這令曹操的軍隊在作戰之時無有畏死者。主公可以借鑒。”(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