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舉國之戰(1 / 3)

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一段鐵路的邊上,發現了一個裝滿竹簡的古代墓葬。

我們開了棺之後,除了他的屍骨以外全部都是簡,頭枕的也是簡,頭兩邊也是簡,身上是簡,手裏還按著簡,腳底下還是簡。

由於棺材一直浸泡在地下水中,溫度恒定,這些竹簡因此才沒有腐爛

,墓主人的屍骨也保存得相當完好。竹簡中絕大多數是秦國的法律條文,但有一小部分很像一部自傳,它粗略地記載了一個人的生平。這個人的名字叫“喜”。

曆史學家李學勤先生對這個小人物的傳記充滿了興趣。他認為,喜所在的湖北雲夢,當時已經並入了不斷擴張的秦國疆界。

他是個秦人。可能是從秦那邊過來的,可是他應該說是當地長大的,因為這個時候秦到這個地區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今天的普通中國人幾乎可以閱讀這些2000多年前的秦簡,因為我們繼承的就是秦的文字。

竹簡上寫到:秦昭王45年,“喜”在12月早晨雞叫的時候出生。算起來,“喜”比偉大的秦始皇整整大兩歲。喜出生的那一年,秦軍正在攻打韓國的大野王。

兩年以後,喜的另一個家庭成員“敢”出生的時候,秦軍正在長平和趙國決戰。那是當時世界上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戰爭,在秦國普通人的生活裏,竟然成了歲月的注腳。

在秦始皇登上王位的那一年,“喜”向政府申報了自己的年齡。當時叫“傅籍”。

由於戰爭情況,他到17歲就傅籍了,所謂傅籍就是登記作為一個壯丁。

喜的自傳解決了一個長期捆饒曆史學家的問題:秦人什麼時候開始服兵役?“喜”向政府登記年齡的那一年是17歲。在秦國,17歲看來是男子成年的標誌。申報年齡以後,國家就可以隨時征召喜這樣的成年男子上戰場。

竹簡上記載:“喜”分別在秦始皇3年、4年和13年的時候,從軍打仗。我們不知道“喜”在軍隊中究竟幹什麼,也不清楚他每次在軍隊裏服役多長時間。但喜從20歲到30歲的十年間,曾經三次參加戰鬥

。從這兒可以看出來,在秦國,一個人一生服幾次兵役似乎沒有嚴格的規定。從17歲到60歲,隻要國家需要,所有的成年男子隨時都要奔赴戰場。

喜參加的三次戰爭很可能都是小規模的。在秦軍發動全麵統一戰爭的前一年,“喜”在自傳中寫道:自占年,老百姓向國家普遍登記年齡。專家驚奇地發現:司馬遷的《史記》在那一年有同樣的記載:初令男子書年,

秦國命令所有的成年男子登記年齡。看來,小人物和大曆史學家對這次人口普查都十分關注。事實上,進行人口普查是秦始皇的命令,是為大規模的統一戰爭做準備。

十年統一戰爭時,秦國調動了大約100萬的士兵,

當時秦國的人口大約是500多萬,5個秦人當中就有一個士兵,這個比例一直讓曆史學家困惑不解。或許,“喜”的經曆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從“喜”的經曆來看,秦國實行的是普遍的征兵製,當戰爭爆發的時候,每一個秦人都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國家的安排。可以推測,絕大多數秦國男子都有和喜相似的經曆。

為了發動規模空前的統一戰爭,秦始皇大概征調了全國至少一半以上的成年男子。隻有這樣,秦人才能組建起一支100萬的龐大軍隊。

從竹簡上的記載來看,喜並沒有參加十年統一戰爭,而是在地方上作了縣長的法律秘書。喜大概是在這個位置上終其一生的,他的自傳在秦始皇30年的時候戛然而止。

我們從簡上來看,到秦始皇30年的時候,大概他就死了,那時候他是46歲,還很年輕。

醫學專家對墓葬中的骨骼鑒定證實,這是一個45歲左右的男性,墓中的這具遺骨就是喜。作為一名兢兢業業的地方法官,喜抄寫了大量的法律文書;同時,喜書寫了自己的傳記。正是有了喜的自傳,我們才得以走進2000多年前一個秦國士兵的生活。就是像喜這樣的普通士兵,組成了秦國的百萬大軍。

在西方,偉大的亞曆山大有5萬人的軍隊;羅馬軍團最為強盛的時候也不過幾十萬人。在農業文明的時代,軍隊規模被限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法生產足夠的糧食。在那個遙遠的年代,隻有秦國負擔得起百萬大軍連年作戰。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前135年,一個叫商鞅的人來到了鹹陽,他希望在秦國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商鞅的治國之道完全打動了當時的秦王,《史記》記載,兩人挑燈夜談三天三夜。從此,商鞅開始執掌秦國的大權,而秦國便有了一個延續135年的國策:耕戰。

商鞅告訴秦人,生活中隻有兩件事:耕田和打仗。隻有強大的農業才能支持不斷擴大的戰爭。《史記》上說,耕戰策略最終成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抱負。

但是,這一國策具體是怎樣執行的,它如何影響500多萬普通的秦人?言簡意賅的曆史文獻並沒有提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