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舉國之戰(2 / 3)

1975年,就在喜的墓旁不遠,考古學家又發現了另一個墓葬,與喜的墓葬比,它顯得窄小,寒酸。然而,兩塊寫滿文字的木片卻引起了考古人員極大的興趣。

專家通過木條上的文字發現,古墓的主人是戰國晚期一個普通的秦人,這兩件寫滿文字的木條竟然是當時的家信。戰國晚期,紙還沒有發明,

信就寫在這種20多厘米長的木條上,這是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家信。2000多年前,什麼人寫了這兩封信呢?

木牘這裏麵,寫信的這兩個人,現在看起來可能是兄弟兩個,一個叫黑夫,一個叫驚。

戰國末期,社會處在急劇的動蕩之中,這兩兄弟為什麼離家在外?黑夫在信中說,淮陽發生了叛亂,他們正在攻打淮陽。參照當時的一些曆史文獻,專家發現,淮陽之戰就發生在秦滅楚期間,黑夫和驚正是統一戰爭期間秦軍攻打楚國的部隊中兩名普通的士兵。

公元前223年,秦國發動的統一戰爭已經接近尾聲,六個諸侯國隻剩下最後的兩個,其中楚國是秦國最為強硬的對手。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為了消滅實力雄厚的楚國,大將軍王翦帶走了秦國60萬軍隊。戰爭延續了兩年。

專家發現,參加了王翦伐楚部隊的黑夫和驚在信中寫了一些當時的生活瑣事。兄弟兩個寫信向家中要錢和衣服,其中驚顯得十分著急。他說,如果母親不快點寄錢的話,他的命很可能都保不住。

錢不夠用了,他借別人的錢,借一個叫垣柏的人的錢,用別人的錢,這樣的話,希望他的母親給他送錢。

黑夫希望母親把夏天穿的衣服寄來,越快越好。如果家那邊布貴的話,就多寄些錢,他自己買布做夏衣。

可能出去的時候以為時間不長,穿的還是比較厚的衣服,現在天熱了,沒有衣服了,希望家裏頭給他送衣服。

這兩封看似普通的家信,卻透露了極其重要的信息。從黑夫和驚向家中要錢和衣服來看,秦國士兵很可能沒有軍餉,日常花消和便衣都要家中負擔,士兵的口糧是否也是家庭供應呢?關於這一點,家信上一點兒都沒有提到。

長眠在湖北雲夢的秦國小官吏“喜”生前一定是一個非常敬業的人,他在地方法律秘書的任上,把秦國繁雜的法律一一抄寫在竹簡上,死後也要永遠放在身邊。

研究人員開始仔細整理這些竹簡。在中國曆史上,秦國以法律嚴厲著稱,但秦法的具體內容史書中卻並不很多。1975年,展現在專家麵前的這1000多枚竹簡上,清清楚楚地記載著秦人法律方麵的各種規定。

竹簡上有這樣一些內容:

士兵不許冒領軍糧,違者戍邊兩年;私自買賣軍糧的士兵,同樣要受到懲罰。法律還規定:在飲食上,

軍官的待遇與士兵不同。喜抄寫的竹簡最終提供了答案:在秦國,軍糧是由國家統一供應的。

包括黑夫和驚兩兄弟在內,秦軍征伐楚國的時候,動用了有史以來最多的兵力。可以想象,在楚地廣袤的戰場上,旌旗招展、人喊馬嘶,到處都是安營紮寨的部隊。為了供應60萬人馬每日的消耗,後方運送糧草的車輛連綿不絕。

根據史書記載:一個士兵每月的口糧大概在40斤左右,秦國滅楚,戰爭打了將近兩年時間,需要的糧食至少在50萬噸以上。連年負擔如此沉重的軍糧生產,可以推想,沒有一個空前發達的農業,根本就無法保障這種規模的戰爭。

幸運的是,喜抄寫的1000多枚竹簡,為我們了解秦國的農業提供了線索。這些法律條文清清楚楚地顯示:2000多年前,秦人是如何管理農業的。

播種的時候,水稻種子每畝用二又三分之二鬥;穀子和麥子用一鬥;小豆三分之二鬥;大豆半鬥。如果土地肥沃,每畝撒的種子可以適當減少一些。

國家用法律來保障所有的農戶都用當時最先進的方法種莊稼。國家對耕作的管理,竟然能夠具體到如此程度。

春秋戰國時期,牛開始代替人力耕田,它的意義在當時絕不亞於現代農業中用拖拉機代替耕牛。因此,牛的地位在秦國的耕戰國策中至關重要。

竹簡上說:各縣對牛的數量要嚴加登記。如果由於飼養不當,一年死三頭牛以上,養牛的人有罪,主管牛的官吏要懲罰,縣丞和縣令也有罪。

如果一個人負責喂養十頭成年母牛,其中的六頭不生小牛的話,飼養牛的人就有罪。相關人員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懲處。

過去,曆史學家們知道,秦國有繁雜嚴厲的律法,但湖北雲夢出土的這些竹簡,讓今天的人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秦國的法律嚴謹到了什麼樣的地步。

法律規定:農戶歸還官府的鐵農具,因為使用時間太長而破舊不堪的,可以不用賠償,但原物得收下。國家又為什麼如此重視鐵農具呢?

陝西省鳳翔縣,這個大坑曾經是秦國一個國君的墳墓。80年代初期,考古人員在這兒發現了一大批鐵製農具。根據常識判斷,國君的陪葬物理應是當時最為貴重的東西。鐵農具在秦國的價值確實非同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