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舉國之戰(3 / 3)

當軍隊還在使用青銅兵器廝殺的時候,秦國就鼓勵農民大量使用鐵製農具。與牛耕一樣,鐵農具的應用也是革命性的。中國最早利用鐵農具的很有可能就是秦人。

在一個以自耕農為主的時代,秦國卻通過嚴謹的法律實現了對農業有效的宏觀管理。這種管理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相當先進的。先進的管理最終造就了秦人發達的農業。

然而,

秦國盡管有發達的農業,有限的國土麵積仍然無法支撐一支規模越來越龐大的軍隊。國家的決策者們為此殫精竭慮。

統一戰爭前85年,在鹹陽宮,秦國的丞相張儀和大將司馬錯正在激烈爭論,爭論的焦點是應該奪取西麵的巴蜀還是攻打東麵的韓國。當時的秦王支持了司馬錯的建議,攻占巴蜀。隨後的曆史證明,這個有遠見的決定為秦國最終贏得統一戰爭鋪平了道路。

巴蜀,今天的四川盆地,兩千年前就是天然糧倉。秦國擁有巴蜀之後,軍糧儲備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史記》中記載:幾十年後司馬錯攻打楚國,秦軍順長江而下,一萬艘船運載了600

萬斛的大米。

然而,2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並不能穩定地為秦軍提供糧草。岷江經常泛濫,旱災也時有發生。在司馬錯之後,李冰來到巴蜀,出任最高行政長官。就是這個人,使成都平原最終富甲天下。

李冰在最恰當的地方將岷江一分為二,洪水季節,江水漫過水壩,從遠處幹涸的河道瀉洪;幹旱季節,岷江水被李冰的水壩送進寶瓶口這個狹窄的通道,灌溉成都平原的萬畝良田。這就是古代水利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修成以後,食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四川叫“天府之國”,就是這個時候造就的。

秦人天才的水利工程技術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糧食生產,在都江堰之後,秦國的糧食產量已經遠遠高於其他國家。但是,秦國的決策者仍然不滿足。

公元前246年,未來的秦始皇開始執掌秦國大權。經曆了100年的國力積累之後,一統天下的時機就要來了,弱小的韓國是秦國第一個目標,然而,事情似乎並不這麼簡單。

秦國的都城鹹陽建在關中平原上,這一帶是國家名副其實的心髒地區。但是,由於降雨量稀少,都城糧食的戰略儲備受到影響,秦王嬴政為此憂心忡忡。

一天,一個叫鄭國的韓國人來到鹹陽,他告訴秦王嬴政,在關中平原上的涇水和洛水之間挖一條大渠,把兩條河連接起來,利用涇水豐富的水量灌溉洛水一帶的幹旱土地,關中就不怕幹旱了。這條大渠將有250公裏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鄭國的這個建議馬上就得到秦王的響應,說:“這個主意好,我就派你做總工程師,你給我修這條渠。

在關中平原上,2000多年前鄭國修的渠至今仍有痕跡。考古人員認為,涇河中這些巨大的石頭就是當年鄭國攔河築壩的時候留下來的。這道土牆也是因清理河壩的淤泥,逐年堆積而成。

修到半路發現,這原來是個陰謀,消耗自己的國力,於是就要把鄭國殺掉。

渠修到一半秦始皇才明白:修鄭國渠是韓國的陰謀,是為了消耗秦國國力,使秦人騰不出手攻打韓國。但他仍舊饒恕了間諜鄭國,讓他繼續修渠。

《史記》記載:鄭國渠全長250

多裏,灌溉農田

280

多萬畝。它是繼都江堰之後秦國又一個大型水利工程,關中變成了肥沃之地。,秦國的三大糧倉就此全部建成。

就在鄭國渠完工的那一年,秦始皇發動了統一中國的全麵戰爭,煞費苦心的韓國第一個被滅亡。

在統一戰爭中,從秦軍前線部隊寄到後方的兩塊木牘成了中國已知最早的家信。

寫信人是兄弟倆,黑夫和驚,打仗的地方淮陽在今天的河南省,從淮陽前線到後方的家裏,距離大概3、400公裏。2000多年前,兩封戰地家信很幸運地到達了目的地。

驚在信中提到了很多人,而他最掛念的是新婚的妻子。

黑夫在信中問候姐姐和其他一些人,但惦記最多的人還是自己的母親,一再囑咐哥哥衷要照顧好母親。兩個兄弟在外打仗,哥哥衷在家裏奉養母親。可以想象,母親和哥哥收到黑夫和驚的來信時該是多麼高興。

夏天到了,天氣開始轉熱。遠在戰場上的兒子還穿著冬天的衣服,身上的錢也花光了,家中的母親肯定心急如焚。

信是在哥哥衷的墳墓裏發現的,在古代,人們往往帶上最珍貴的東西踏上黃泉路,可衷死後為什麼要陪葬這兩封家信呢?

這個家庭的命運或許能讓我們看到那個遙遠年代成千上萬的秦國普通人。他們有和我們一樣的家庭,一樣的悲歡離合,但在耕戰國策下,他們的生活隻有兩個內容,或在前線浴血奮戰;或在後方努力生產,可以說,每個秦人都是秦軍的一部分,秦國在以舉國之力進行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