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在沁水東岸隱蔽待命的時候,由於封鎖了消息和隱蔽起來,高覽並不知道消息,但一大舉渡河,高覽安置在陽阿的後備人員就立即發現了,等他們飛速報告高覽的時候,高覽、郭援知道大勢不妙,明白自己已經陷入敵人的兩麵包圍之中。
高覽立即委派郭援率領了一千多騎兵火速前去阻擊,也不再去罵陣了,而是立即組織兵力排成嚴正的陣勢向東開進,自己親自斷後,希望能趁渡河之際,首先殲滅這支從東邊過來的部隊。
自從送走鉗耳莫於,楊飛也知道到了決戰的關鍵時刻,加派人手監視高覽大軍的動向。所以高覽一出動,斥候很快就向楊飛報告了情況。雖然這打亂了楊飛的作戰計劃,讓他重演長平之戰的夢想胎死腹中。不過楊飛也不乏應變之才,立即命令苻鍵、楊幹率領七百匈奴騎兵跟蹤追擊,自己率領其餘三千多步騎兵馬隨後跟進。這場名聞後世的“上黨會戰”就這樣在完全出乎雙方意料之外的情況下開始了。
卻說郭援也知道情況的嚴重性,一路緊趕慢趕,但畢竟路程比較長,等從營壘趕到沁水西岸的時候,高見、徐晃的兩營輕重騎兵三千多人已經渡河完畢,在岸邊列陣掩護步兵渡河。郭援趕到的時候,正碰上嚴陣以待的河東騎兵隊伍,這時要逃跑是根本不可能的,郭援沒有辦法,隻好迎著頭皮指揮人馬上前進攻。
其實當郭援正在向渡口方向奔馳的時候,高見就已經從斥候那裏得知了情報,他本來是想上岸後,騎兵立即奔襲陽阿城,現在一聽郭援過來送死,就改變主意先殲滅敵人的這支勁旅。
當郭援心急火燎的在路上奔馳的時候,高見、徐晃就想好了對付他的方子,卻見河東騎兵方陣中央一邊豎立了一麵白旗,上麵插了一個人頭。郭援騎兵正在向位於戰爭中央的高見重騎兵奔馳的時候,就聽見高見麾下人馬整齊的喊道:
“高幹頭顱在此,太原、雁門、西河已經盡入我手,早投降則生存,死頑抗則滅其滿門。”
高見這個絕招一拿出來,立即見效。郭援的騎兵不由遲疑地放慢了奔跑速度,互相觀望。原來郭援所統率的騎兵都是從太原、西河、雁門等地征募的,他們的家人都在那裏,此番那些地方既然已經落入楊飛之手,如果頑抗,楊飛對照名冊誅殺他們的家人易如反掌。
高見麾下騎兵又喊了兩遍,就有人策馬過去投降了,本來他們對於高幹並沒有什麼忠心,但是在人家的地頭上不得不如此,應募當兵不過想混碗飯吃而已。既然大事已去,可沒有必要為此壞了全家人的性命。
郭援和麾下軍官連斬數人都難以遏製住這股投降的狂潮,反而加劇了人心的離散,使得一些本來想保持武者尊樣、追隨郭援死戰到底的人都變了心。不過一刻,郭援率領的一千多騎兵還留在他身邊就剩下不到兩百人了,高見一看,大笑一聲,擂鼓進攻,自己和姚興率領重騎兵開始衝鋒,徐晃、鮑出則指揮輕騎兵從兩翼包抄。
高見營與蒲儼弓弩營是楊飛麾下最為精銳的兩支隊伍,乃是楊飛起家的部隊,楊飛後來的騎兵幾乎都是在這個營的基礎上滾雪球一樣發展起來的。量郭援的兩百人馬如何是他們的對手,不到一刻,郭援的幾百殘餘人馬就被殲滅的一幹二淨,郭援本人也被姚興生擒。若不是楊飛專門交待,高見特意關照,郭援根本就難逃一死。
等到莊燦、杜珩、馬藺指揮三營步兵渡過河,戰鬥已經完全結束,而且又多出了一千騎兵,眾將都是十分高興,在馬藺的強烈要求下,莊燦、高見將這支新兼並的騎兵交給馬藺指揮。當然按照楊飛一貫的做法,軍官全部是由高見營和徐晃營抽調人員組成。而改由鮑出指揮馬藺的步兵營,實際上兩人擁有了自己的一營人馬,都是不勝歡喜。
不僅如此,莊燦、高見也從這些降兵的嘴裏得知了高覽正在催促兵馬向這裏趕過來。眾將稍一商量,便決定立即部署兵馬西進迎敵。
很快莊燦率領的一萬人馬按照徐晃營、高見營、馬藺營、弓弩營、莊燦營和鮑出營的序列浩浩蕩蕩向西開拔迎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