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境內的荒漠地帶,東南距營盤古城47公裏,距樓蘭古城233公裏,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該烽燧修築於一處大型紅柳沙堆上,是由烽燧本體、居住房屋等建築構成的一處軍事設施遺址。
長城是中國馳名世界的文化標誌,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明長城更是家喻戶曉。最晚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就已經修築長城以達到軍事防禦的目的,秦統一六國後,將北方數國的長城連綴在一起。漢承秦製,也為此投入了較多的人力物力,目前還可見相當數量的秦漢長城遺跡。此後曆代也都在不同地區出於不同目的,修建了形製和規模各異的長城或者與長城具有類似功能的建築和防禦工事。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有一片荒漠無人區,孔雀河從這裏蜿蜒而過,孔雀河的北岸一線是漢晉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孔雀河沿岸分布著11座呈西北一東南向的烽燧,它們共同組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雀河烽燧群。克亞克庫都克烽燧便是其中的一座,位於孔雀河的中遊,西北向距新疆尉犁縣90公裏。2019—2021年,在國家文物局批準後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這處烽燧遺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這是國內首座被主動性考古發掘的唐代烽燧遺址,於2021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所在的孔雀河烽燧群最早是由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1896年發現的。1914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則進一步對烽燧群中的9座做了較為細致的調查,包括對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繪製了平麵圖並拍攝了一些照片,還發現了一些木質、紙質文物。1989年和2008年分別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這期間對烽燧群所進行的考古調查也為此後的發掘奠定了一定基礎。
經過考古工作者耐心細致的工作,最終探明了烽燧的結構和建築過程,其建築在沙堆頂部的東側,西側修築有相連的三間房屋,在房屋的坍塌堆積中發現了數十件遺物。此外還發現了踏步、木柵欄、灰堆等遺跡,新疆氣候幹燥非常利於保存有機質文物,灰堆中發現的遺物最多,包括木簡和紙質文書、陶器、銅器、漆木器、骨角器和石器等,還有少量的麻質和絲質文物。
通過古環境分析,建立烽燧的沙堆的最後形成時間約為漢晉時期,而烽燧遺址中出土的文書、錢幣寫有“開元”“天寶”等唐代年號,考古學者結合地層堆積、出土遺物及對比曆史文獻等傳統方法,
又結合碳-14測年數據,最終判定克亞克庫都克烽燧的修築年代應為唐代。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了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麵內容的唐代文書,還有各類生活用具與動植物遺存,它們都生動地反映了唐代邊疆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而這座烽燧也有力證明了唐代在西域所設置的完善軍防體係。唐代在貞觀年間在西北的龜茲、焉耆、於闐、疏勒四地設立軍鎮,簡稱“安西四鎮”,克亞克庫都克地所在的孔雀河烽燧群恰是唐朝抵禦外敵的前沿,是唐王朝經略西域的重要見證。
參考文獻
[1]黨琳、張安福:《克亞克庫都克烽燧所見唐代西域治理》,《史林》2021年第5期。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唐代烽燧遺址》,《考古》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