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二
虎門炮台
虎門炮台
虎門地處珠江口的咽喉位置,是中國南大門的海防要塞,形勢險要,其南麵是伶仃洋,北麵是獅子洋,一江兩岸以主航道為界,東麵屬於東莞虎門,西麵屬於廣州南沙。虎門炮台分布於一江兩岸和江中的三個島嶼(上橫檔島、下橫檔島、大虎山島)之上,廣州南沙區鴉片戰爭時期的炮台,主要在上橫檔島和大虎山有一些分布,而光緒時期的虎門炮台大多保存完好。虎門炮台是我國現存古代海防炮台中保存類型最多、時間跨度最長的古炮台,1982年,虎門炮台舊址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虎門炮台最早建於清代康熙年間,公元1840年以前,虎門炮台下轄12個炮台,即南山炮台和橫檔炮台、沙角台、新湧台、蕉門台、鎮遠台、橫檔月台、大虎台、大角台、威遠月台、永安台、鞏固台、靖遠台。虎門炮台當時被認為是中國沿海設施最完善、火力最強大、工事最堅固的海防要塞,廣州也因此成為唯一的通商口岸。虎門炮台在清代曆經三次大規模的建設,分別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前、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光緒時期,同時兩次鴉片戰爭也對其造成了很大破壞。
清王朝後期,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與英國的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的地位。而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急需中國這樣一個
廣大的市場作為貨品出口地,英國為了改變貿易逆差,向中國偷運鴉片,從中獲取了巨額暴利。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民眾強烈呼籲禁煙,公元1838年,道光皇帝命令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東負責禁煙運動。公元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史稱“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廣大愛國官兵和人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於清政府畏懼妥協,導致戰爭最終失敗。公元1842年,英國強迫清王朝簽訂《南京條約》,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逐漸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虎門炮台是清代最重要的海防要塞,在康熙、嘉慶、道光、鹹豐、光緒各朝都不斷進行建設,代表中國古代海防的最高水平。海防是我國國防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虎門炮台作為清代國家海防中心,在海防體係中處於核心樞紐作用。但由於晚清政府的軟弱妥協,虎門炮台多次遭到外國侵略者的破壞,中國近代屈辱史由此開始。
1958年,沙角山南麓發現有一處鴉片戰爭時期犧牲士兵的墓葬,墓碑正中刻有“節兵義墳”,由碑文可知此處墓葬埋葬有75位犧牲士兵的遺骸。同時,橫檔島發現過一塊刻著“義勇之塚”的墓碑,也與鴉片戰爭時期在橫檔炮台犧牲的士兵有關。這些都是鴉片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堅決
抵禦外侮、寧死不屈的重要見證,虎門炮台的炮聲拉開了近代史上中國各族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序幕。
參考文獻
[1]黃流沙、蘇乾:《鴉片戰爭虎門戰場遺跡遺物調查記》,《文物》1975年第1期。
[2]黃利平:《虎門炮台的分期——以廣州所屬虎門炮台為例》,《嶺南文史》2006年第3期。
[3]陳建華主編:《廣州市文物普查彙編·南沙區卷》,廣州:廣州出版社,2008年。
[4]黃淼章:《南沙虎門炮台遺址麵臨的新機遇與新挑戰》,《嶺南文史》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