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三

白龍炮台

白龍炮台

白龍炮台位於廣西防城港市防城區江山白龍尾半島南端臨海的四個小山包上,該炮台修築於清代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白龍炮台由一係列建築群組成,包括階梯、門樓、廂房、炮座和地下室等。各炮台均有地下兵房和火藥庫,炮台正麵門樓用方形條石砌成,門樓前設有階梯,每個炮台蝙蝠式的門樓中央鑲嵌有用楷書鐫刻炮名的青石板。進入大門後,左右兩邊為廂房,再往內沿左右台階而上,就到達橢圓形露天炮台,炮台均為混凝土結構,配有六門英國造的大型火炮,白龍炮台是北部灣海防係統的組成部分。

北部灣位於中國南海西北部,是一個半封閉的自然海灣,作為西南地區出海的重要港灣,其北臨廣西北海、欽州、防城港三市,東接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西臨越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代,廣西防城港市隸屬於廣東承宣布政使司,清代延續了明代的建置,將廣東海防分為東、中、西三路,白龍古炮台所在區域屬於廣東西路。北部灣沿海區域同處於半封閉的海灣邊緣,因此海防形勢和布局大致相同,而與東南和東部的海防存在較大差異。

炮台是明清時期海防的重要組成部分,北部灣沿海分布有眾多古炮台遺址,如廣西段就有那梭炮台、白龍炮台、水營細嶺炮台、石龜頭炮台、鷹

嶺炮台、烏雷炮台、大觀港西炮台、大觀港東炮台、八字山炮台、地角炮台、冠頭嶺炮台。從時間上來看,北部灣沿海在明代洪武和清代康熙、道光和光緒年間都建造有炮台,以康熙、光緒年間建造數量最多,這些炮台的選址和布局,與當時的海防形勢關係密切,是明清時期海防思想和體係的體現。

中法戰爭爆發後,法國侵略者入侵白龍尾半島及萬尾、江平等沿海地區,一路燒殺搶掠。公元1884年,法軍在白龍尾半島駐紮,奴役和殺害當地各族群眾,當地人民奮起反抗,經過激烈的鬥爭,公元1886年終於將侵略者趕走。次年,清政府在戰爭中意識到海防薄弱的問題,兩廣總督張之洞親自率部對竹山、江平、白龍尾半島進行勘察,白龍炮台由此修建。這些炮台與越南隔海相望,國防位置非常重要,經過100多年的風雨滄桑,北部灣沿岸的古炮台依然屹立,是中華民族抵抗外侮、保衛海防的一處曆史見證。

參考文獻

[1]防城縣誌編纂委員會編:《防城縣誌》,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

[2]張向冰:《海疆炮台祭(下)》,《海洋世界》2010年第12期。

[3]吳付平:《北部灣沿海古炮台與明清海防》,《中國港口》2017年增刊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