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七章 借給張燕一把刀(1 / 2)

壺關坐落於太行山的中段,既是並州通往冀州的咽喉要道,也是連接太行山北段與南段的一個重要節點,太史慈率領振武營駐守在這裏,既能威懾到並州的袁軍,還能讓山中的黑山軍受到牽製。

當初太史慈與張燕在濟水會麵時,約定共同進擊袁紹,事成之後劉和將並州的定襄郡和冀州的趙郡劃給黑山部眾,同時還給黑山軍預留了三個營的正規軍隊編製。

張燕履行了諾言,在袁紹準備大舉進犯河內的關鍵時刻,他與西涼馬騰和韓遂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同時襲擊了並州,還曾一度兵臨晉陽,逼得袁紹緊急從河東抽調部隊,回援並州,從而解除了河內危急。此事過去之後,張燕與太史慈便開始時常聯絡,兩家還定下一些了規矩,防止黑山軍與振武營發生摩擦衝突。

過去的兩年北方大旱,並州和冀州的處境艱難,黑山部眾躲在綿延千裏的太行山中依靠山裏的出產和以往從並州和冀州劫掠來的存糧為生,日子反倒要比平原上連草根樹皮都沒得吃的饑民要好過許多。今年雨水充沛,冀州的糧食喜獲豐收,躲在太行山中的數十萬黑山部眾也快要把存糧吃光,自然將掠食的目光投向了冀州平原。

太史慈擔心張燕鋌而走險,再度幹出像前些年襲擊常山國的事情,特意派人帶話給張燕,告訴張燕若是在山中呆不下去,那就大大方方的帶著隊伍出山,大將軍是個信守承諾的人,一定會給黑山部眾妥善安置,更不會讓大夥兒餓肚子。同時,太史慈也警告張燕,千萬要約束好部眾,不能再幹劫掠的勾當,不然到時候激怒了劉和,黑山軍距離覆滅之日也就不遠了。

張燕在接到太史慈讓人帶來的話之後,沒有當成耳旁風,他知道太史慈真的是為了數十萬黑山部眾而考慮,並非虛張聲勢地恫嚇。從中平四年張燕率眾造反以來,時間已經過去了二十年,當初大賢良師張角宣稱的“蒼天”依然存在,而“黃天”卻沒有立起來。張燕回顧二十年的造反生涯,有些悲哀地發現自己不僅沒有改變天下窮苦百姓的命運,也沒有改變跟隨自己的部眾命運,就連他自己的命運如今也是捏在別人的手中。

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的張燕,不再像當初響應太平道起義時那麼的熱血和衝動,他非常清楚躲在太行山中是沒有出路的,所以他願意接受劉和開出的條件,但前提是劉和要對他以前犯過的錯既往不咎,也要對他率領的這些部眾網開一麵,不能搞秋後算賬那一套。

最近已經有好幾個山寨的頭領要求出山前往冀州幹一場大事,都被張燕以時機不成熟、糧草兵甲沒有準備好等理由拖延搪塞過去。張燕也知道這樣拖下去不是辦法,一旦各處山寨無米下鍋時,就算他這個大帥也無法壓製住山中近十萬青壯出山搶掠的衝動。

就在張燕猶豫糾結的時候,太史慈再次派人捎話給張燕,讓張燕派個真正的心腹前往壺關,有重大之事相商。張燕深知太史慈的信義,絕對不會無病呻吟,因此立即派了孫輕前往壺關。

三日後,喬裝改扮的孫輕進入壺關關城。

“黑山孫輕拜見太史將軍!”

“孫副帥免禮,一路辛苦了。”

“張大帥派某前來拜見將軍,還請將軍賜教。”

“你先看看這封書信,看完之後再替你家大帥答話。”太史慈拿起桌上的一封書信,遞到孫輕的麵前。

孫輕拿起信封,掏出裏麵的信瓤,打開之後卻皺起了眉頭。原來,這封信是劉和寫給太史慈的,不僅上麵全部用了簡體字,而且是橫著從左往右書寫,孫輕雖然識字,卻是繁體字,因此難以看懂這封書信的內容。

太史慈見狀,便又拿起桌上一張寫滿字的白紙,對孫輕說道:“你手中拿著的是驃騎大將軍寫給本將的書信,采用的是簡體字的書寫方式,你可以隨便找幾份《大漢時報》,便能認出信中的內容。因為時間緊迫,我已經讓人用繁體字謄寫一遍,你先看看。”

孫輕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山中野人,不聞外間之事久矣,卻讓將軍費心。”

孫輕看完謄寫過的書信之後,鄭重地說道:“大將軍的意思,我一定原原本本地轉告於大帥!”

太史慈提醒孫輕說道:“大將軍的信譽,天下皆知,想必也不用我再多說。我要讓你轉告張燕的是,對於那些執意要繼續留在太行山中為匪為寇的山寨頭目,絕對不能手軟和姑息,否則勉強將他們勸下山也是後患無窮,隻會給張大帥帶來許多的麻煩和禍端。大將軍在信中隻是要求張大帥砍幾個頭領的腦袋送到已故常山相孫瑾的墓前,但我覺得這樣還不夠,應該至少砍下幾千個腦袋,否則無法跟當年常山遭難慘死的百姓交待!我說這話,也不是要刻意刁難你家大帥,我這裏有個計策,不僅能讓張帥順利地鏟除那些害群之馬,而且還不需要你們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