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也可以要求他剪“王羲之的‘’字”之類的。由於是文化技藝,所以,他雖然是個藝人,卻從不向客人討好。他絕少和客人說話,隻管默默地做自己的工作,王羲之的字體很快便在他的剪刀下被剪出來。
除了名家字體,各種圖案他也會剪。
這地方一天到晚都是車水馬龍,每個人都生意興隆,而越是如此,客人的要求越嚴格。以館子為例,菜色不夠理想,客人一下子就轉到別家店去;賣藝的人也一樣,表演不受歡迎就不會有人來看。且不說表演變差,一旦有本事更強的人出現時,客人立刻便被吸引過去。
所以,這可以說是競爭非常激烈的時代。以剪紙畫為例,由於有一個本事很強的少年出現,俞敬之的生意一下子就沒落了。這個天才少年能在自己的衣袖裏剪字畫,而俞敬之則需要邊看邊剪。
在餐飲之類的生活文化以及各類藝事上,都需要麵對激烈的競爭,因此,一切發展得極為迅速。
從太祖到太宗約四十年期間,可以說是創造極為充實的宋體製的時期。
宋太祖之所以在中國曆史上被譽為明君中的明君,理由完全在於出身於武門家庭的他,卻毅然決然切斷五代的武人政治這一點上。
唐末起,節度使開始掌握軍事及行政權,並且割據各地,因而招來五代分裂的時代。為不使中國再分裂,非阻止軍閥的產生不可。
實際上,這項預防政策為後周柴榮所創,他采取的方法是強化殿前軍,也就是中央軍。宋太祖繼承這項政策,走上使節度使成為名譽職的方向,也就是盡可能地頻頻調動節度使,以避免在一個地方生根。另外一點是,將軍事和行政分開,由中央派遣叫作“通判”的行政官主管政務。
在眾多措施中,最為有效的一項是,將轉運使派遣至地方。轉運使是擔任租稅、鹽稅、酒稅等工作的官員,過去的征稅工作全歸節度使擔任,派遣轉運使,無異是切斷節度使的糧道。
如此一來,節度使便隻是地方上的師長而已。不過,“節度使”這個官職還是很有分量,很有利用價值。
宋依然使用節度使這個官名,但實際上隻用它作為對行將除役的軍人臨時性的酬庸。因此從財政方麵來看,他們會割據之虞已不存在了。
這樣的措施不是隻見於節度使。宋並沒有遽然廢止唐朝以來的製度官職,而是使之暫存一段時期,再采取逐漸更改的方式。不勉強行事——概括言之,這是太祖和太宗在政策上的基本態度。
軍人出身的皇帝,戮力推廣的卻是文官政治。
經由考試起用官吏的“科舉”製度起源於隋代,當然也為唐所繼承。但隋、唐還是相當重視門閥的時代,雖然寒門進士因此得以在官界發跡,但這些人往往成為門閥出身人士排斥的對象,處處遭受壓抑,牛李黨爭就是其中最顯著的事例。
宋代采取的卻是進士至上主義。一個人無論家世如何,除非科舉及第成為進士,不然絕不可能在官界居高位。
宋代仍然有針對地對國家有功勞人員的子弟,不經考試即予起用的製度。但有把握考上進士的人還是會參加考試,因為這樣對自己利多於弊。
“非進士者非上人”的風氣,確實有其負麵效果。但這個風氣的確成為宋在確立文治主義上的一股極大的推動力。有經濟能力的家庭,無不鼓勵子弟潛心讀書。
北宋時代起,以理學為名對儒教哲學作深度研究之風甚為普遍,其理論已到了獨樹一幟的程度,南宋朱熹將之集大成為“朱子學”,對後世及日本產生極大的影響。
這是使“武功”因素趨於淡化,“文治”主導時代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