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堯叟對避戰之事並不反對,他隻是認為以蜀之成都作為避敵之地,較長江之金陵更為理想而已。
“這算什麼計策!”有人大聲喊出這句話來。
眾人目光移往那邊,露出麵麵相覷的表情,又是他……
原來,說這句話的是宰相寇準。他從小就被譽為神童,但由於個性剛直,不知妥協,所以過去曾多次與同僚或上司發生過衝突。太宗末年時,他甚至有過與皇帝意見對立之事。
這個人實在難纏。——太宗因而把他調為地方官。
寇準是於真宗即位後才又被調回中央的。
“做這些建言的人應該處斬才對!”寇準的發言可謂相當極端。
“你說話要有分寸。”即位時在秘密儀式之下讀過石刻遺訓的真宗,如此譴責寇準。絕不可因言論而處死家臣——這是太祖遺訓。
“倘若遼有南下之舉,我大宋理應北上,此外還有什麼計策可言!陛下神武而將臣協和,此際陛下應該親自率軍,揮師迎戰,有這等決心才能嚇退敵軍!”寇準滔滔不絕地說出他的見解來。
“有沒有人反對寇準的意見呢?”真宗再度逐一望著群臣的臉問道。
沒有一個人發言。
“寇準,繼續說下去。”真宗命令道。
“暫時避開敵人,遷都至金陵或成都,這成何體統!自從石賊將燕雲十六州獻遼以來,已近七十年。這期間,中原叫喊收複燕雲十六州之聲從未間斷過,而失地經過七十年卻從未能收回,收複失地之難,由此可見。倘若此時遷都金陵或成都,無異將開封拱手讓給遼國,我們不是要因而今後得再叫喊收複開封幾十年……不,幾百年之久嗎?做遷都之議者必須處斬,這是微臣如此發言的理由!”這確是句句使人猛然內省的肺腑之言。
“有沒有人要表示反對意見?”真宗特別問道。結果還是無人發言。
“好,那我們就以寇準的意見作為結論吧,朕決定親征,朕要為皇考(指父帝太宗)雪恥!”真宗以毅然的口吻道。
太宗於攻打燕時,曾經有過為遼國援軍所破而退卻之事,然而當時由於成功地討滅北漢,所以那一次的敗戰遂未被人們注意到。但不可否認的是,那是一次極大的“國恥”,而仇敵正是遼!
所謂“石賊將燕雲十六州獻遼”,指的是後晉高祖的石敬瑭,因對後唐叛變而被攻打時,為了向契丹央求援軍而付出的代價,那是公元936年之事,算來已將近七十年。
宋動員大軍,進軍至澶州後,渡過黃河。
“萬歲!萬歲!”“萬萬歲!”宋軍湧起如雷般的歡呼聲,將兵因皇帝禦駕親征而亢奮,其士氣之高昂,由遠處就可察覺得到。
宋皇帝親征,對遼而言是一個意外事件。
實際上,此際遼並無意思真正要和宋打仗,因為他們所號稱的二十萬大軍,事實上連一半都不到,而且其中大半並非正規兵,而是臨時征召的附近一帶農民,連武器都不會使用;再者,軍隊裏的武器數量也極其有限。準備都沒做好就揮軍南下,其目的隻在對宋進行威嚇。
看到大軍南下時,宋不是在驚慌中倉促遷都,就是派出和談使者——這是遼打的如意算盤。
宋無戰意。——遼於事前派至宋國的間諜,做的也是如此的報告。結果,宋不但不是沒有戰意,更由皇帝親自率領軍隊,渡過黃河攻打前來。
來到澶州後,真宗的意誌開始動搖,因為他得到了個情報——西北黨項族有蠢動的形跡。
“這個情報確實嗎?會不會是遼為了使我們產生動搖而發出的假情報?”寇準執著地想探究這項情報的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