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氣要高,但絕不可輕視實務。——王安石想要告訴神宗的是這一點。
由口吻看得出來這是個硬漢子。神宗初次見麵就對王安石有了這樣的想法:“一切交給這個人處理,一定不會有差錯。”
依據父皇遺囑準備改革國政的神宗,甫一即位就遭遇極大障礙。
想以強硬手段進行國政改革,卻沒有主其事的人才。父皇提名,神宗也想倚重的歐陽修,卻以“不可勉強”為由,不讚成推動改革。
另外再尋覓負責國政改革事宜的人吧!——十九歲的神宗畢竟是精神飽滿的。神宗最後物色到擔任南京長官的王安石。王安石和司馬光一樣,年紀輕輕就中進士,是有神童之稱的俊才。
尋覓人才,當然不是由皇帝親自到各處物色,他隻能從自己視野內的人物中加以挑選。
從仁宗末期到短命的英宗時代期間,宋的國政有三個中心人物,他們是宰相韓琦、同平章事曾鞏和參知政事歐陽修。
三人同心輔政,百官奉法循理,朝廷稱治。
史書如此稱讚由這三個人執行的政治。實際上的情形卻是,宋的國政在財政上麵臨極大困難。
三人同心輔政也隻是表象而已。韓琦甚有決斷力,曾鞏深諳法令典故,歐陽修則為文學、曆史的佼佼者,他們各有專長,三人同心相輔為政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但現實上的政治是由甚有決斷力的韓琦決定一切,而站在協助者立場的曾公亮,開始對韓琦有所微言了。
“過於獨斷專行——”曾鞏不止一次地對親近人士訴說自己的感觸。除了他以外,廷臣中對韓琦反感的人也不在少數。
韓琦處理公事的能力越是突出,其餘大臣的存在越發顯得渺小。
其餘的大臣根本沒有在做事嘛!——眾臣因受到如此批評而對韓琦心存恚憤,結果自然造成韓琦逐漸被疏遠孤立。
神宗對韓琦的觀感也不甚良好。年紀輕輕即位的神宗,銜有父皇英宗的遺囑,因而對國政改革有很大的抱負。但精明能幹的宰相在一旁,新皇帝就似乎連存在的價值都沒有了。
這不是應該由朕裁決的事嗎?——每次韓琦要求事後承認時,十九歲的皇帝總會一肚子懊惱。他希望的是,宰相事前就找他商量,他或許會表示意見或做一些指示;然而宰相卻是自行決定後,僅在形式上讓他知道。
莫非因為朕年輕而瞧不起朕?
年輕皇帝容易把感情形之於色,同時朝廷內也不乏睜圓大眼企圖從皇帝表情看出其心事的人。
“皇上對司空好像耿耿於懷……”
“你也發現了是嗎?我也有這個感覺。”
“皇上認為司空的做法過於專橫,這是一定的事情嘛!”
“依我看,司空的職位一定保不住。”
廷臣們如此竊竊私議。韓琦的職位是三公之一的司空,此外兼任侍中職。
時機成熟了!——做此判斷的韓琦政敵,遂提出了對他的彈劾案。這個人是中丞王陶。
無視其餘廷臣,作為專橫。——這是彈劾的主要理由。韓琦因而被迫離開內閣。
在這之前,站在協助者立場的曾鞏,為了牽製韓琦的專橫,推薦了江寧府南京知事王安石。
韓琦於離開內閣前進宮辭行時,神宗問他:“卿去職後,委由何人擔任國政為宜?有人推薦江寧王安石,此人是否適任,卿意以為如何?”
對此,韓琦回答:“倘若以王安石為翰林學士而言,他的才能超越其上。但如若要委以國政,他的能力稍嫌不足。”
翰林學士是皇帝的秘書,對皇帝垂詢事項提出回答為其任務。為使王安石伺候於皇帝身邊,將他任命為翰林學士是一個方法。但這無疑大材小用,因為以王安石的才華,翰林學士一職是委屈了他。然而,一下子就讓王安石擔起國政,使其入閣,在資格上尚嫌不足——這是韓琦的看法。
韓琦的回答可以說是非常微妙。
王安石成為翰林學士,《資治通鑒》著者司馬光也成為翰林學士。
新法、舊法之爭的兩派領袖,於神宗甫即位時同時就任為皇帝秘書,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
於神宗即位的翌年又有改元之事,是為熙寧元年(1068年)。
此時王安石四十八歲,司馬光五十歲,以東坡之號馳名的大詩人蘇軾則為三十三歲,當時他因父親去世正值服喪期間。蘇東坡當然也是進士及第,但年輕的他仍隻是中央官廳的中堅幹部。相較之下,王安石則是曆任州、府知事的高級幹部。
王安石是曾鞏為了牽製韓琦之專橫而向皇帝推薦的,但他並沒有因此即刻上京,那是因為他不願意被人認為自己急欲攀登龍門。
王安石可能成為秘書、顧問,甚至是可能成為宰相的閣僚級人物呢!——他知道人們對他的評價相當微妙,因此,對進退之間持著極為慎重的態度。他到熙寧元年的四月才上京,這是被推舉為翰林學士後第五個月的事。
越次入對——史書如此表達。“次”指“序列”而言,這句話的意思是:他被皇帝召見是超越序列之舉。
“政治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說,非首先執行不可的事情是什麼?”神宗質問他。
“非先做不可的事情是擇術。也就是說,必須決定一貫的方法。”王安石回答。
不提意識之論,而以實施方法為絕對先決條件——王安石的實務派本色由此可見。
“方法?”神宗略為斜頭問道:“不知唐太宗持的是什麼樣的態度?他是否也以方法為重呢?”
在當時,“唐太宗”是明君的代名詞。身為君主,如何才能成為像唐太宗那樣的人?——這是每一個就帝位者所想的第一件事。
“為什麼要向唐太宗看齊呢?”王安石用較大的聲音道:“何不舍太宗而向堯、舜看齊?”
堯、舜是神話中的人物,為聖天子的代名詞,遠較實際存在過的唐太宗為高。
伸手到更遠的地方——王安石如此激勵年輕的神宗。
“堯、舜之道很難企及吧?”神宗道。
“一點不困難。”王安石態度嚴肅地搖頭道:“堯、舜之道至為簡明,絕不難仿效。這個道極得要領,而且容易至極。末世學者由於無知,因而把他們推到遙不可及的高處。”
關於唐太宗的政治,有《貞觀政要》一書記錄他與臣下問答政治而廣為人知。但堯、舜由於是傳說中的人物,因此無人確實知悉他們的政治手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