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氣要高,但絕不可輕視實務。——王安石想要告訴神宗的是這一點。

由口吻看得出來這是個硬漢子。神宗初次見麵就對王安石有了這樣的想法:一切交給這個人處理,一定不會有差錯。

“臣過去在地方時,深深感覺如此下去,我國一定會陷入僵局。此際最重要的是變法,精神上要盡可能地接近堯、舜之心,但卻要以務實態度將事情一一處理,這是最重要的。皇上可以不用畏懼,這樣做一點也不困難。”

神宗表情恍惚地聽著王安石滔滔不絕地講話;實際上,神宗此刻正有醉意。

堯、舜之道不外乎是以人民為重的思想。

從王安石上京的第二年起,由他建議的“均輸法”和“青苗法”陸續付諸施行。他的地位也逐次晉升為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後坐上宰相寶座。神宗對他的信賴程度由此可以窺見。

相對於此,反對王安石“新法”的司馬光,辭去翰林學士職位,移至地方專心完成《資治通鑒》。

新法以增加“健全之農民”為目的,換言之,在於增加有納稅能力的農民。為重建國家財政,這是最根本的方法。

新法以青苗法為主要骨幹。

青苗法不外乎是國家以低利對農民融資。收割期過後開始種苗時,大部分農民都鬧窮,為了要吃飯,連存下來準備作為種苗用的稻穀都早已賣掉,這是當時一般的情形。

知道貧農急需資金的地主或豪族,於青黃不接時期貸予他們的款項,利息達六成至十成之高,屆時無力償還的貧農隻有潛逃淪為流民,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國家稅收當然也因此而減少。

政府依據青苗法貸予農民的款項,利息在兩成以下,而且,償還方法可以任選稻穀或現金,穀價漲高時,當然以現金償還較為有利。

青苗法公布後,立刻湧起反對之聲。

地主和豪族施放高利貸並不是一時的行為,而是他們的主要營業項目之一。政府舉辦低利貸款的結果,他們就喪失了高利貸這項利潤頗高的生意機會。

出仕朝廷的高級官僚,幾乎全都是地主、豪族出身,因此,他們不讚成對自己帶來不利的青苗法是必然的事情。為了國政改革,他們可以同意王安石其餘的新法,唯獨青苗法例外,堅決反對實施此法——這是他們的見解。

司馬光則從另外的觀點表示反對。

“國家怎麼可以做貸款業務呢?國家必須以道義為基本,王安石三句不離堯、舜之道,但是向農民收取利息,不是背離此道嗎?”

也就是說,他是站在道義觀點表示反對的。

王安石對國家改造事宜懷有滿腔熱情,無論遭遇多大的反對聲浪,他也決心貫徹到底。

新法之中有一種“募役法”,亦被稱為“免役法”。

宋朝政府將農民依資產分為五個等級,其中的上等階級——一等戶和二等戶——屬富農,被認為是在經濟上有餘裕的階級,因此,國家常常派各項雜務讓他們擔任。這些雜務包括官員出差或旅行時的住宿、接待事宜,以及國家物資的運輸、保管,甚至押送犯人的任務等,而政府對這些任務都不支付任何報酬。

這亦使農民的勤勞意願低落許多。以押送犯人為例,倘若犯人於途中逃逸,負責押送的人要受處罰。此外,負責運輸的物資若有遺失或破損等情事,亦得賠償。故,人們都說:成為一等戶的人,最後一定會破產。

被核定為一等戶或二等戶,隻有壞處而沒有好處,因此,沒有人願意成為富農。耕作態度不積極的結果,生產力當然無法期望提高。有些人甚至積了不少財富,也依舊住在原先的破舊房子,連修繕也不肯,以免被提高等級。

王安石的募役法是要一、二等戶富農繳納金錢,以免除被政府派遣擔任雜役的規定。政府用這樣的方法招募人員擔任這類工作,因而稱之為“募役法”。富農因繳納金錢而免除被派令擔任雜役,故此法又被叫做“免役法”。實施的結果,農民的勤勞意願果然回升,人人願意辛勤耕作,以便成為一等戶,這當然使國家的生產力提高了。

由於募役法使富農的負擔減輕,所以沒有像青苗法那樣地受到反對。但還是有人以“刪改祖法乃不孝之舉”的道義觀點,表示反對。刪改宋建國以來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等曆代皇帝所推行的“法”,非子孫應有之舉——這是這一派人士的想法。

當然也有人是為反對而反對。這些人雖然讚成推行新法改造國家,卻因為對王安石持有反感,所以決心處處與他對立。

有些人則因為與反對王安石的人有血親或朋友關係,而加入反對新法陣營。反對新法的人被稱為“舊法派”,兩派的對立遂越演越熾烈。為了使國家恢複活力的改革方案,反而帶來論爭和對立,使國家喪失活力——時局一時有了這樣的傾向。

宋都開封再度被包圍。

南道都總管張叔夜率領軍隊進入開封,對欽宗奏道:“唐玄宗避安祿山之亂於蜀地,大亂最後得以平定,唐遂恢複天下。尚望陛下避開金之亂,暫時移駕襄陽。陛下留於京師(開封),皇室有與國家俱滅之虞。尚請陛下三思。”

而欽宗卻默然不語。緘默當然表示拒絕。

大宋帝國會就此滅亡,對欽宗而言是匪夷所思的事。他采納殿中侍禦史胡唐老的進言,任命在相州的康王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下詔命他率領勤王義軍趕回首都負責防衛。

“康王在磁州為士民所挽留乃天意。”胡唐老道。當時,身為親王而在首都外的,隻有康王一人。

隻要死守首都,各地必有勤王義軍崛起。——這是欽宗的想法。

但死守首都乃至難之事。

相對於宋的死守,金更是全力以赴。金在補給方麵已有力不從心的感覺。王雲的“清野策”雖然頗受批評,但效果卻奇大。金為了要早日解決開封而益顯焦躁。

宋國將軍郭京所率領的軍隊在首都郊外被金軍擊潰而逃散,金軍遂乘勢攻破宣化門,並且由該處進入開封城。

“什麼?……宣化門被攻破了?……”

欽宗的聲音立刻變成慟哭。慟哭後,他以悔恨的口氣道:“都是因為沒有采納種師道的獻策,所以落到這個地步……”種師道所獻的策是襲擊渡河中的金軍,而欽宗當時沒有準許如此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