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時代的宋,為了要攻打契丹族之遼,曾經締結“海上之盟”,利用女真族之金。這是中國古典的“以夷製夷”手法,“夷”當然是指異民族而言。金太宗這是逆用這個手法。

揚州是導致隋煬帝喪命的城市,因此,算來不是吉祥之地。

高宗的意圖是:與金進行交涉以確保政權,並且索回被帶走的皇族。他準備采取低姿態訴求,認為這樣的交涉方式有成功的可能。

而在磁州挽留高宗的宗澤則對這樣的政策甚為不滿。以東京(開封)留守身份留在河南的他,認為除非對金顯示武力,否則國家安全和索回皇族都是無可企求的事。

要展開談判,非有武力作為後盾不可。——這是宗澤的信念。實際上,他的想法一點沒錯。

看見對方示弱,金一定會擺出得寸進尺的態度;唯有示以強硬姿態,才能展開有利交涉。

“微臣不反對與金進行交涉。但逃了之後再展開交涉,一定會被對方看扁,交涉絕對不會成功。尚請皇上忍受一些苦,留在河南之地。”高宗準備前往揚州時,除了李綱以外,宗澤也如此表示反對意見。但高宗並沒有改變前往揚州這項預定計劃。

“河南之地暫時交卿看管吧!”高宗如此交代宗澤。

宗澤可謂善盡職責。他對以“為大楚皇帝被殺興師問罪”為南下名目的金軍周旋到底。

高宗避難揚州是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的事。他當然在該地過年。

宗澤屢次擊退一波又一波的敵軍攻勢,堅守開封城。

伏請皇上還京。——宗澤多次派遣使者,央請高宗返回京都。

皇帝要是返回北地,河南人民定然奮起,對金的抗戰必定更加賣力。然而高宗始終無視於宗澤的請求。

由於開封有宗澤負隅頑抗,金軍因而較少集結在該地,而將兵分散在河南各地。換言之,開封已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座孤城。舉例來說,離開封城沒有多遠的淮寧府,已被金軍攻陷,知事何子韶全家人都遭殺害。

“皇上如果回去,等於自投羅網。而且能否到達京師還是個問題。”黃潛善以及汪伯彥等大臣以此為由,反對高宗北歸。他們是媾和派人士,與主戰派的宗澤等人政見分歧。此外,他們更不樂意看到因皇帝北歸而功績全為宗澤所占——史書以此將黃、汪二人歸類為壞人。

河南之所以得以維持,主要是依靠宗澤的領導力。然而宗澤卻於建炎二年(1228年)七月撒手人寰,東京留守之職由杜充接任。

杜充是個不成氣候的人,酷而無謀,——史書以此記載,可見他非常欠缺思慮。因此,原本齊集在宗澤之下的眾豪傑,全都離杜充而去。在這種狀態之下,當然無力抵禦南下的金軍。

揚州在長江北岸,攻陷徐州的金軍乘勢長驅直入該城,高宗隻得乘坐小舟,狼狽地逃至對岸的鎮江。金軍放火燒毀揚州城。

由於金兵在後麵窮追不舍,敗走的宋軍,甚至在途中有丟失皇祖皇宗之牌位的醜態。高宗沒命地逃竄到杭州。

高宗以重建政權、重振人心以使全國國民團結一致為目的,發布恩赦令。他赦免所有的罪犯,也釋放遭左遷、流放的人。隻有一個人例外:主戰論派的精神領袖李綱並未被赦免。

“與金國展開談判時,如果李綱已被赦免,會對我國不利……必要時,甚至應該考慮采取非常措置。”黃潛善最後一句話是壓低聲音說的。有必要時獻出李綱的首級以討好金——這是他的想法。

雖然金兵的南下作戰勢如怒濤,但由於戰線過長,已受到遊擊隊的襲擊和一般民眾的反抗。各地的抵抗行動較預期中激烈許多。

金軍的戰略是:以一氣嗬成之勢發動攻擊,使宋戰鬥意誌全消,以後的事到時候再說。因此,可說是無甚計劃性的行動。金軍用強硬的攻擊戰法,到建炎四年正月時攻陷了明州。高宗不得已,隻有逃到海上,遁走至溫州。此際,金兵船隊追擊三百裏之遠,但由於不習慣水上活動,隻得放棄追擊,中途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