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黃河水 黃又黃(1 / 2)

第二天,全村的老少爺們兒都來到了阿婆家,大家嚷嚷著都要一睹這曠世美味的風采,朱歌看著全村老少麵黃肌瘦的臉,一時間也顧不得去感慨阿婆的嘴鬆,隻好更加聚精會神起來,把自己蒸饅頭的技藝淋漓盡致的展示給眾人。

半刻鍾的時間,一場蒸饅頭表演秀徹底落下帷幕,朱歌這一次做的比前一晚更加的成熟和穩重,用一個詞形容,那就是——技驚四座,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被朱歌這一手繁雜細致的和麵功夫給深深震撼了,無一不用渴望而崇拜的目光注視著朱歌,像對神一般的虔誠。

然而,塞翁得馬,焉知非禍。

在之後幾天裏,朱歌開始挨家挨戶的被請過去,給全村寨子的鄉親父老做手把手的傳授。這手在東漢末年被視為前所未有的烹飪絕活,放到21世紀不過是最簡單的一種食物製作方法,在這裏卻被村民視為是神的賜予。“燧人氏鑽木取火讓祖先吃上了烤肉,沒想到我朱歌剛回到東漢就發明了饅頭。”朱歌自嘲。

接連幾天連續不斷的重複教授,讓朱歌深感精疲力竭,以前在公司編寫代碼的時候,所有重複的工作都隻需要黏貼和複製,自己長這麼大還從來沒有親手認真的重複做過同一件事情,當然除了吃飯睡覺和打豆豆,這回蒸個饅頭就重複了不下百遍,好在蒸饅頭的工序並不複雜,不然真的得逃之夭夭了。

眼下雖然不至於逃走,但朱歌覺得,自己應該走了。

阿婆家不富裕,甚至十分貧窮,就算沒有自己的到來,阿婆自己也不知道能撐到幾時幾刻,現在自己吃住在這裏,更加重了阿婆的負擔。朱歌雖然不才,但還算是個堂堂正正的七尺直男,有手有腳卻不事勞作,實在於心有愧。

這天天氣異常悶熱,朱歌思來想去,覺得不能再拖了,於是便向阿婆請辭。

“阿婆,我得走了。”雖然朱歌與阿婆相處不足一個月,但是也與阿婆建立了相當深厚的感情。

“啊,你也要走啊?”阿婆抓著朱歌的手不放,絮絮叨叨,“我知道你著急走,是怕我將來餓死,我那兩個兒子也是。”阿婆說著,眼睛裏就泛起了淚花。

聽了阿婆的話,朱歌更覺得慚愧了,想自己在這裏白吃白住這麼久,卻沒能幫不上什麼忙,眼下還要腳底抹油一走了之。“哎~”朱歌思及此處不由得歎氣。但是這次卻是非走不可了,不走更是個累贅,不走也就永遠別想找到返回老家的辦法。

朱歌定了定心思,也給阿婆打了一陣強心劑:“阿婆,你放心,我出去遇到你那兩個兒子,就催促他們趕緊回來。我夜觀天象啦,你家這幾畝風水田,是個風水寶地,天再旱也餓不著。”朱歌安慰阿婆道。什麼夜觀天象,朱歌哪會這些。

朱歌雖然不懂什麼天象風水,但是他念過書,學過曆史,他知道接下來的這半個多世紀的曆史,將會是異常殘酷和異常血腥的戰爭史、廝殺史,人命如螻蟻的曆史,當然,也是成塑英雄的曆史。戰爭,後現代俗稱的絞肉機,煉人爐!阿婆的兩個兒子要是還活著,最好讓他倆早點兒回來,不然在吞人不吐骨頭的連年征戰中,生死禍福可就難以預料了。

“我那兩個兒子,不成器,你要是見到他們,就叫他們早點兒回家來種地。”阿婆對朱歌的話倒是深信不疑,畢竟會蒸饅頭的人會看風水也不是很奇怪的事。

“放心吧阿婆,你那兩個兒子那麼孝順,一定會回來的。”朱歌繼續慰藉道。

“嗯,雖然他倆不成器,但還挺孝順的。”阿婆滄桑的臉上露出了滿足和欣慰,“我那兩個兒子,一個叫張文遠,一個叫張文才,你見到他們就說他的老母活不了幾天了,家裏的糧食夠吃。”阿婆覺得朱歌既然會看風水,那找個人也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朱歌當然是真心實意的想幫阿婆,要是真能見到她的兩個兒子,肯定會極力催促他倆回家,但是茫茫天下,惶惶亂世之中,能遇到的可能又有多少,朱歌不敢保證。看著阿婆善良和深信不疑的眼神,朱歌也隻好故作堅定的點頭。

阿婆見朱歌痛快的答應,臉上欣喜的神色更加濃重了,兒子回來的希望又增大不少,做母親的當然要興奮上好一陣子。隻不過朱歌這心裏頭更沉重了。

…………

村寨裏的人得知朱歌要走,都紛紛來相送,阿婆為他準備了足夠大的竹簍,每個人家都拿來了他們自己蒸的饅頭,雖然不多,但是湊在一起足夠朱歌吃上一陣子,臨行前,阿婆又給朱歌強行塞上了兩個大白蘿卜,“前路漫漫,刀劍無眼,你照顧好自己,這兩個蘿卜拿著解渴。”阿婆抹了抹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