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入曆史前台——1、遙遠的過去(2 / 2)

說起來,司馬鈞也是個能帶兵的將領,可惜他的性格太嚴厲,本來很可能會更光輝的前途,就這樣徹底斷送。不過幸運的是,司馬均雖然死了,但他的家人並沒有受到傷害,仍然頑強的生存了下來,並且開枝散葉,比以前更加壯大。司馬均有一個兒子叫做司馬量。司馬量後來生了個兒子叫做司馬儁(俊),司馬儁生了個兒子叫做司馬防。從司馬均往下,司馬家族一直都是做官的,但都不是特別大,基本保持在今天市局級這個水平。

和許多東漢時代大多數的名門望族不太一樣,司馬家族不是標準的儒學大族。如果我們越往後讀,就越會發現,繼承了東漢時代精髓的曹魏帝國和西晉時代的很多頂級高官,從爺爺輩兒甚至更早的祖先算起,就已經是精通和研究《論語》、《春秋》、《左傳》的儒學大師了,並且,他們一直把這些研究世代相傳,許多名門望族三代、甚至更多代,都研究著同幾本兒、甚至同一本兒儒家經典。這正是司馬防生活的那個時代最大的特色之一:文化幾乎被儒學所壟斷,其它學術非常不被重視,甚至遭到歧視。

而司馬家族顯然非常不一樣,他們最靠譜的祖先司馬防,是個典型的戰將,再往後數,也沒有一個人因為精通儒家經典而出過名,到了司馬防的老爸司馬儁,好不容易有些名氣了,但他老人家也是更喜歡曆史,博學而不專學,當時的人們也沒人說他是個正宗的儒家大師,司馬儁的兒子司馬防也是這樣。

司馬防,字建公。他是個相當正直、嚴肅、古板的人,即使是自己獨處一室的時候,也是正正規規、不苟言笑,他尤其喜歡那些古代名臣的故事,不僅把專門描寫西漢王朝的《漢書》裏的那些名臣們的事跡讀了個透,還專門寫了幾十萬字的讀後感,用來激勵和警醒自己。通過司馬防的事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他精通的是《漢書》,這本書兒更不是儒家經典。無論怎麼看,司馬家族也不是東漢時代標準的名門望族,家族曆史也沒多悠久。

司馬儁、司馬防父子最愛曆史,並且也能憑著這個有些名氣,其實正是反映了一個現象:從東漢中期開始,儒學一家獨大的局麵正在改變。因為人們開始發現,光是靠著幾本兒儒家經典,實在是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比如,對於名門望族們來說,怎麼在官場裏結黨營私、聚斂錢財,對於地方豪強來說,怎麼在地方上稱霸一方、經營產業,這些儒家經典裏都沒有。為了開拓眼界,更為了學會怎麼認識和適應現實,很多人開始注重多看書、看雜書、尤其是看史書。

在社會思想都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是必然的。司馬儁、司馬防父子愛好史學,並且還要用史學深深地影響他們的後代,就決定了這樣的家族,必定在巨大的社會變化麵前,適應性更強、生命力更旺。當初在獄中絕望自殺的司馬均絕對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侍奉的東漢王朝,會因為一個董卓的出現而分崩離析;自己的後代,會以這場分崩離析為契機,成為君臨天下的第一家族;而自己的牌位,居然會進入皇家寺廟,成為全中國第一家族最正宗的第一祖先。

司馬家族崛起的故事,現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