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入曆史前台——5 、內憂外患中的頂級重臣(1 / 3)

時光如水、歲月如歌。

在不斷的升遷當中,司馬懿的白頭發越來越多,而他的子孫們也越來越多。

就在司馬懿成為太尉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36年,他的長孫司馬炎出生了,從此,司馬懿做了爺爺,司馬家族新一代人誕生了。

司馬懿和大老婆張春華的二兒子叫司馬昭,司馬昭的老婆叫王元姬,王元姬的老爸,就是曹魏帝國的儒學宗師、司空王肅,司馬昭和王元姬的長子,就是我們主人公司馬炎。於是我們就知道了,司馬炎的爸爸是司馬昭,媽媽是王元姬,爺爺是司馬懿,奶奶是張春華,外公是王肅。

司馬炎出生在這種家庭,您琢磨著他的童年能不快樂嗎?

饑餓、艱難、困惑、悲傷、彷徨,對於童年的司馬炎來說,是根本不會存在的。隻要是當時中國有的好東西,司馬炎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他絕對不會因為買不上想要的玩具而哭泣,也絕不會因為淘氣而挨罵或者挨打(因為直接照顧他的不是他的爸爸和媽媽而是仆人,不敢打他),他的童年是沒有任何負擔的。當然,小小的司馬炎還是有一個小小的任務的:好好學習,等著將來做官,學的好,就當大大官兒;學得不好,就當大官兒;不想當官兒,就天天蹲家裏玩兒,反正爺爺留給自己的錢花也花不完。

可以說,司馬炎是含著金鑰匙出生在一個頂級大臣的家裏,人家是超級高幹子弟。

在諸葛亮死後,曹睿認為強敵已經消除,逐漸變得驕奢淫逸起來。他最大的興趣,就是不停的建造宮殿,而造宮殿,就必須征發大量的人力、花費大量的物力,我們在前麵說過,在當時,國家征發老百姓是不給錢的,老百姓白白幹活兒,還要自帶口糧,而且壯丁們都去蓋房,就沒人種田了。可以說,曹睿的這項愛好,掏空了曹魏帝國的積蓄,也讓這個國家的內部矛盾越來越尖銳。

曹睿這麼大興土木,好像天下已經是太平盛世一樣,其實情況遠遠沒有這麼樂觀。蜀漢帝國雖然失去了諸葛亮這麼一位極其傑出的政治家,但是在他的繼承人蔣琬、費禕(衣)的治理下,仍然不至於馬上滅亡;東吳帝國就更不用說了,這個時候,孫權、陸遜還都是五十出頭,正是身體和經驗都達到鼎盛的時候,而且不時依靠長江,屢屢對曹魏帝國發動進攻;自東漢末年就盤踞東北的公孫家族,表麵上臣服曹魏,實際上一直都是自己說了算,根本不買曹睿的賬,而且就在公元233年,公孫家族的領頭人公孫淵又和東吳帝國結盟,雖然很快又翻了臉,但已經和曹魏帝國連表麵上的和平關係都難以維係了;除了蜀漢、東吳、公孫淵,在漫長的北方邊境線上,還分布著很多少數民族,他們雖然暫時不敢南下侵擾,但一直都在虎視眈眈,而且不時發生針對曹魏帝國的兵變。無論從哪個地方來看,曹魏帝國隨時都會遭受戰爭的威脅,曹睿在這個時候就去毫無節製的享受生活,無疑是在自尋死路。

但最大的危險,卻是來自於曹魏帝國的內部。

我們之前就說過,從曹丕到曹睿,曹魏帝國對曹家人一直采取嚴防死守的政策,幾乎所有的曹氏親王們,都被軟禁在他們的封地裏,沒有皇帝的允許,他們絕對不能離開封地,彼此之間也不能有任何聯係,更不能兼任任何官職,說的好聽點兒,他們是皇室成員,說得不好聽點兒,他們就是一幫吃得好、穿得好的高級囚犯。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原因,和曹操晚年確立繼承人時的極端猶豫是分不開的。本來,曹操非常喜歡二兒子曹植,一直都想把他立為自己的繼承人,但是由於曹植本身過於狂傲放蕩,而且曹操本人也害怕廢長立幼會造成國家分裂,最終,他選擇不太討人喜歡、但是相對來說比較沉穩的曹丕。曹丕即位以後,一方麵為了報複,一方麵也是為了避免這種事情再度發生,就把除了太子以外的所有皇室成員,通通都趕出了洛陽,讓他們一輩子都生活在封地,死也要死在那裏。

曹丕的做法,確實完全避免了同族之間爭奪皇位的情況出現,但一個極端的措施,往往會造成另外一個極端的情況出現。不用自家人,就得用外姓人,曹丕這麼打壓自家人,皇室成員是老實了,可是外姓家族卻迅速的占據了曹魏帝國大量的高官要職。很多外姓家族的成員,爺孫三代人都做著官,既有人端坐朝中,又有人坐鎮邊疆,中央地方兩頭兒吃。

這些極為強大的家族為了加強自己的勢力,經常相互聯姻,互相提拔,到了曹睿時代,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穩定、非常封閉的外姓高官集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士族。和東漢時代不同的是,這些士族以外的人,再也不能向東漢時代那樣,僅僅通過名聲、能力就能平步青雲、當上高官,在曹魏帝國的朝廷中,幾乎所有的高官,都被這些家族或者說是士族把持,所有有前途、有潛力的官職,也幾乎全被這些士族的兒子、孫子們占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