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族現在無疑是曹魏帝國士族裏最風光的家族了。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又是太尉,又鎮守大西北;他的弟弟司馬孚則擔任尚書右仆射(國務院副總理);剩下的幾個弟弟們,也都擔任著大小不等的官職,或者享受著爵位。像其他家族一樣,司馬懿也利用自己國家重臣的身份,通過各種方法,編織了一張極為廣闊的關係網,這張網,大得幾乎把曹魏帝國裏所有主要的高官家族一網打盡:
在婚姻方麵,司馬懿盡可能的和其他高官家族做親家。拿司馬懿的大兒子司馬師來說吧,他先後娶了三個老婆,沒有一個老婆不是出自高官貴族。
司馬師的第一個老婆,叫夏侯徽。她的老爸,就是曹魏帝國皇族、曹丕的老牌兒親信夏侯尚,通過夏侯徽,司馬懿和皇族結親,成了地地道道的皇親國戚。不過很可惜,結婚隻有幾年,夏侯徽就去世了。根據《晉書》記載,夏侯徽是發現了司馬懿、司馬師他們並不忠於曹魏帝國,所以才被司馬師給毒死了。不過,從時間上來看,這項記載是非常不可靠的,因為夏侯徽死的時候,還是公元234年,那個時候,司馬懿正在大西北和諸葛亮死磕,正受到曹睿的極度信任和重用,這個時候,無論從感情還是形勢上來說,司馬懿都不可能想要發動政變,而且夏侯徽是皇族成員,司馬師公然毒死她還不被處罰,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所以,夏侯徽隻是個可憐的短命人,她是正常死亡的。
司馬師的第二個老婆,是吳質的女兒。我們知道,吳質當初和司馬懿一起伺候過還沒有當皇帝的曹丕,是曹丕四大智囊之一,吳質最後也是做到了侍中(皇帝高級顧問)。不過,吳質本人出身低微,被當時大多數出身名門的高官們看不起,他的後代們也沒有出人頭地的,司馬懿看出吳質一家沒有前途,就讓司馬師和吳質的女兒離了婚。
司馬師的第三個老婆,叫羊徽瑜,以家族的曆史和當時人們的標準來說,她的出身,比曹魏皇族還要高貴。從羊徽瑜往上數九輩人,他的家族裏一直都有人做官,而且大多數都是二千石(部長級)以上的大官,一直都沒有間斷過。這樣的家族,就是曹魏皇族都想和他們攀親家,司馬師死了一個老婆、離了一個老婆,還能娶到羊徽瑜這樣出身的女人,我們就能夠看出來,司馬家族當時的名望已經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層次。
而在官場裏,司馬懿就更注意拉關係了。在大西北,經過八年的時間,常年跟隨他作戰的將士們,已經把他奉若神明,而且司馬懿先後利用大將軍、太尉的身份,把很多高官家族的子弟、平民英雄聘為自己的屬下,也推薦了很多人到別處去做官,很多都成為了曹魏帝國的名臣名將,比如說王昶、鄧艾、州泰、魯芝、王觀這幾個人,他們最後都成為了司馬家族掌權後的曹魏帝國的重要將領。
後來司馬懿發動了政變,架空了曹魏皇室,他好多的老屬下和他們的後代,也都成為了司馬家族的幹將,因此傳統觀點就事後英明的認為,司馬懿這麼拚命的擴大自己的勢力,是心懷叵測,為將來自己單幹做準備。不過,人不是先知,包括司馬懿在內,誰也無法預測,在十多年以後,司馬家族會有掌控一個國家的機會,我個人認為,對於這個時候的司馬懿來說,他拚命的擴大自己的勢力,絕對不可能是為了十多年後那個未知的機會去篡權,而是站在一個大臣的角度上,維持和擴大自己家族的勢力。曹魏帝國所有的外姓高官家族,也全是這麼做的,各大家族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絕大多數在司馬懿手下混過事兒的人,也同樣和其他大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有的甚至還很深厚,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靠上了司馬懿的人,就是他的死黨,就會幫著他奪位篡權,這是兩碼事兒。
但是對於當初建國時候局勢就不是很穩、建國時間也並不很長的曹魏帝國來說,出現這麼多勢力龐大的士族,肯定不是什麼好事兒,加上曹丕、曹睿又一直對曹魏皇室拚命壓製,因此到了曹睿時代的中後期,曹魏皇室的勢力已經明顯比不過士族了。這種情況,引起了很多皇室成員和忠於曹家的大臣們的警惕。
早在公元231年,司馬懿還在大西北和諸葛亮艱苦奮戰的時候,已經在封地被軟禁十年的曹植,就已經給曹睿寫信大倒苦水,抱怨曹魏帝國過於壓製皇室成員,希望出來從小官做起,為國家效力。在信裏,曹植說了這麼一段話:“使天下矚目的人,一定是掌握大權,對上可以篡位,對下可以使人服從。在一個國家裏,說了算的不一定是皇親國戚,隻要他手中有權,即使和皇家毫無血緣關係,也照樣可以舉足輕重;而皇室如果沒有權力,就是血緣再親,說話也沒有一點兒分量。”這段話,實際上指出了中國古代政治中最重要的政治平衡理論,那就是:皇族和異姓的勢力要平衡,特別重用誰,都是要出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