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這個事兒上,曹爽一個人說了並不算。大西北是司馬懿的傳統勢力範圍,把夏侯玄弄到大西北,無疑侵犯了這位老夥計的核心利益,所以需要和他商量。曹爽其實不想和司馬懿商量,他想自己說了算,但是在東吳、蜀漢一直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他需要司馬懿去領兵打仗,就在這年的年底,東吳又從壽春(安徽壽縣)發動了進攻,還是靠著司馬懿,才擊退了吳軍,這件事兒讓曹爽明白了一個道理,現在就因為大西北和司馬懿翻臉,對整個國家都是不利的,他不能冒這個險。
曹爽找到了司馬懿,向他攤牌,說他想要把夏侯玄調到大西北,作為交換,曹爽讓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接替夏侯玄做中護軍,進入自己的傳統勢力範圍。
司馬懿當然知道曹爽是什麼意思,但是在現在這個時候和他翻臉,對於國家、對於雙方都是很不利的,何況讓兒子打入禁衛軍,對於自己一方也是很有利的。最終,雙方達成諒解,夏侯玄到大西北光榮上任,司馬師則成為了新一任的禁衛軍副職中護軍。
為了加強夏侯玄的力量,曹爽派了自己的親信李勝做了他的長史(首席副官),同時派夏侯霸為討蜀護軍,輔佐夏侯玄。夏侯霸是夏侯淵的兒子,因為老爸被蜀漢殺掉,所以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堅持在對蜀作戰的前線,這個經曆,也讓他成了目前曹魏帝國皇室中極少數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人。曹爽這麼做,實際上是讓夏侯玄執行一項重要的計劃,就是要執行大舉進攻蜀國,充當伐蜀計劃的調研員。
眾所周知,曹爽最大的短板,就是沒有像司馬懿那樣有什麼像樣的軍功,他自己沒有這兩下子,那幫名士出身的高參們也沒這兩下子,所以曹爽隻能又嫉妒又眼熱的看著論歲數都能當自己爺爺的司馬懿在戰場上抖擻威風,而自己卻像一個老爺爺一樣,呆在洛陽城裏看熱鬧。對於一個首輔大臣來說,沒有軍功,就不能鎮得住軍隊,軍隊人心不服,首輔的地位就根本不可能穩當,所以,曹爽集團的所有成員,都希望通過滅蜀,來建立蓋世奇功,來成就曹爽在軍隊中的絕對威信。
夏侯玄當然明白曹爽的心思,他一到長安,就立刻對蜀國形勢進行了一係列的調查,不久,他就和李勝聯絡在尚書的鄧颺,一起寫了一封公開信,勸曹爽伐蜀。
曹爽一得到夏侯玄等人的求戰書,立刻打起了精神,命人馬上積極組織對蜀作戰的準備工作,公元244年3月,也就是夏侯玄出鎮大西北頂多一年之後,曹爽就留下何晏守備洛陽,帶領另一位高參鄧颺,集結十多萬人的龐大軍隊,到達了長安。之後,曹爽和夏侯玄的西北軍彙合,從駱口(陝西周至)南下,直逼蜀國北方第一重鎮漢中。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顯示平衡和司馬懿的關係,曹爽還特別任命司馬懿的二兒子司馬昭為征蜀將軍,作為夏侯玄的副手,參加了這次戰役。
這個時候漢中的守將,是蜀漢帝國末期名將王平,當曹爽十多萬大軍打過來的時候,他手下隻有三萬弟兄。曹爽看到自己的兵力大大超過蜀軍,滿心歡喜,自認為蜀軍一定嚇得屁滾尿流,絕對不敢主動迎戰,於是,他就打算實行了分割包圍的戰略,一舉踏平漢中,然後再直插成都平原,直接威脅蜀國的心髒地區。
曹爽的計劃,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可以說是非常可行的。當時,蜀軍的大本營涪縣距離漢中足足三百多公裏,一時半會兒根本來不及救援,守衛漢中的蜀軍將領們都認為曹爽過於強大,不敢應戰,打算放棄關卡,固守城池等待救援。可是,王平認為漢中靠的就是關卡,如果龜縮在城池裏,關卡保不住不說,最後恐怕援軍還來不及趕到,就連城池也丟了。最後,王平說服大夥兒,把部隊分成幾撥,輪流跟曹爽打起了遊擊戰,就在你來我往之間,蜀國涪縣基地的大批援軍已經快要趕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