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江山舊事(3 / 3)

瀚水中遊及雲夢澤北岸本亦可靠之地,但經此劫已成赤地,自不必提。

可慮者乃東海之海民,西境西嶺、東境斷嶺、西北風山、東北方山諸山民,還有壁南草原牧民。此等邊陲部族歸順未久,位份未定,恩威未固,蠻習未去;心懷怨望者有之,垂涎財貨人口者有之。

若太初與聞天任一尚存,他們是斷不敢有二心的,可惜二聖雙雙仙去,而國之壁壘拱日軍又幾近覆滅,於是,便有部族蠢蠢欲動了。

先是斷嶺山民抄掠過路遷徙百姓。再是東海海民交相攻伐,皆欲效太初故事自建東海國。後壁南牧民勾連未歸順之壁北親族,大舉入寇。更有西嶺雄酋拔山氏,十年前已一統西嶺三十部,後為太初赫赫武威所服,甘願為下;現今太初故去,再不服於他人,竟然盡起西嶺戰兵追擊太子,欲受禪為神夏之主。

凶獸方倒,天下又烽煙四起,所幸聞太師一一料中,早有平亂遺策:

東海之民不愛土地,隻欲馳騁於海疆,可派少量多謀善斷之士為弱者出謀劃策,以抗強者,使其爭鬥不休,永無一統之日,待他處事了再行平定;

斷山之民所圖者不過財貨,且其性實怯,可派天使斥之以示天威,又許之以大量馬羊,以道路不暢為由,期兩年送抵,其必驚疑不定暫且觀望;

西嶺拔山與極北牧民皆狼子野心之徒,然其凶蠻有餘智謀不足,可平之以驅虎吞狼之計。隻需太子率軍與拔山接戰,假意戰敗北逃,路上不斷誘之以財貨,示之以殘兵,拔山定輕兵急追,至牧民近處盡棄皇旗金帳財貨,使拔山先獲之,卻另使人引牧民來劫金帳。此二者皆貪婪無謀之輩,且又以為曦國已然敗亡,定為財貨相爭,至雙方互有死傷結成仇怨,則不慮他們不拚死相攻矣。及兩方元氣大傷,太子率拱日軍殘部,亦足以一舉平定兩叛族。屆時所獲牧民之羊馬,即可賜予斷山,所獲之財貨可用以恢複國力。

太子龍煦氏雖然長於治才,勇武不及乃父,但也是個殺伐果斷的英主,加上一眾遺臣相助,終於一一平定叛亂。

是亂,曆時五年,史稱“四族之亂”。

……

也許治亂循環才是天地常道,自“光皇即位”、“遷都陽京”以來,神夏大地逐漸回複生氣。其後又有“軒轅複軍”、“仙音修書”、“重振浩瀚”、“屯墾雲夢”、“嶺西滅羌”、“耀皇南征”、“金帳賜汗”等軍國盛事。

值得一書的是仙音不僅完成了《通天全術》,更設立“天書閣”,專管《通天全術》即俗稱“天書”的修訂與頒行。仙音在世時,天書閣行事還比較溫和。但她的後繼者們卻逐漸將其發展成一個令行禁止、權柄滔天的嚴密組織。他們在天下設立書局,世間若有新的武技奇術或者技藝問世,又或是有傑出的改進,書局之人旋踵即至,收錄其術,有不服者,立加嚴厲懲戒。

仙音曾在天書中分出了“帝天地人和”五卷,每卷又分上中下三等,其本意是方便修習者量力而為,除帝卷為皇家所有外,其餘四卷民眾皆可憑自身之能得之,對民間私相傳授亦不深禁。但後來天書閣收回了天地人三卷的使用權,用來分賜功臣名族,隻允許百姓修習和卷。並嚴禁天地人三卷使用者向外族傳授,一旦發現即是重罪,有時甚至不惜以族滅之刑阻止流傳。

天書閣的嚴厲雖然經常遭人咎病,但他們創造出的自上至下的威懾力體係卻客觀上為曦國今後的幾百年和平奠定了基礎。

至東皇誕二百年,曦國幅員已達數萬裏,東至東海仙萊島,西接大漠無盡沙,北止於廢土苔原,南盡於蒼莽古林,後世俗稱“神夏大地”是也。

其時雖然百姓豐衣足食,各司其職,妖邪退避深山,一派國泰民安景象。但疆域過於遼闊,稍遠於陽京者,政令即難以通暢。暉皇深慮此非長久之計,於是決定行分封之策。以八方邊地分封眾皇族與功臣,乃有旦、晨、朝、晌(shǎng)、昳(dié)、晡(bū)、暮、昏八國。曦國崇拜陽光,因此初次分封以白天的八個時段為國名,後稱白日八國,其疆域國力均為封國之首。為幫助各王鞏固統治,又分別傳授《通天全術》天卷中奇、陽、水、土、木、金、火、陰八大門類技藝、法術和武術。

此為“分封八國”。

……

自八國後,各代皇上又逐漸分封了不少小國,神夏大地諸侯林立。但當時雖然曦朝號稱富有萬裏疆域,其實消化的土地不過十之一二,在聚落之間往往是大片大片荒地,其中妖獸出沒,時有人類被害。無論是曦國還是各封國,皆把精力放在與天地鬥、與妖獸鬥上,不僅能和平共處,還時常守望相助。因此,曦朝迅速繁榮強盛,為當時寰宇之冠。期間也發生過不少天災妖禍,但一來國力強盛,二來沒有出現饕餮級別的太古凶物,曦朝都是遊刃有餘地迅速解決掉。

於是,不少人覺得,或許我們人族已經在與天地自然的鬥爭中勝出了,是時候考慮一些,另外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