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遊學(1 / 3)

夏日炎炎,驕陽似火,洛陽城除了路邊茶水鋪是熱熱鬧鬧,人滿為患外,連高高豎起的“茶”字旗幡,也被太陽烤得無力的聳拉下來,

狗兒都尋了一處蔭冷之處,趴在地上,伸長舌頭看著路邊舉袖而行的路人。而不懂事的蟬聲聲“知了知了”,更讓人本就因炎熱而煩燥的心更是火上添油。

“鋒兒,你一定要走麼?”王越懷裏那柄古劍,早已是曬得炙,可是他還是緊緊的抱在懷裏,一如他念念不忘的仕途之夢。

張鋒很清楚他心裏想什麼,也不點破,隻是有些事他必須要做。他的夢想很簡單,幫助那個心目中最合適這亂世的君主,早日統一這個現在還沒開始的分裂王朝,哪怕有些人的局部犧牲也在所不惜。

而想讓中國的展偏離自己原來的運行軌道,自己必須要做些什麼。而不管如何,一個強大國家最基本的就是要有足夠的人,農作要人,商業要人,生產要人,航運要人,打仗要人,後勤也要人,而在曆史上先是大旱,而後是大災,然後又是黃巾起義,接著又是割據,再接著三國兩晉,搞得中國人口是十不存一,加上皇位所有者,一直隻信仰有利於自己統治的董氏謬論,硬是被當時看起來是異族的五胡給生生滅掉了。

有人說,五胡亂華以及後來的金,清,元,是中國曆史展是“有功”的,它們的崛起促進了“民族大統一”,加了“民族的融合”。

如果說這種跟原來18世紀美國西進運動本質一樣,不過就是殺戮加奴役原駐民的血腥過程,也能被這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所謂知識分子鼓吹為是“有功於曆史的”。

那麼請問一句,如果將來日本跟中國也合並成一個國家,也有人說日本長久以來對中國造成的傷害和鮮血,也是有利於這個新民族的融合,你會怎麼想?

對於這國這個積弱數百年的泱泱大國,被日本小小的彈丸之地欺淩已久,反過來變成了日本的功勞。

你獻上自己的頭顱和親人的血淚,還得為這些將來人變成自己國家一分子的垃圾鼓掌叫好,甚至振臂高呼:“你們是好樣的,謝謝你們的所作所為,我代表曆史,代表被你們屠殺的人民,代表被你們汙辱的女子,代表被你們所踐踏的國家,感謝你們用屠刀對我們做的一切。”

每個人都能理解,這些搞笑的家夥,無外是站在自己角度狹隘的考慮這些問題。那麼,如果你們跟張鋒一樣是活生生的生活在那處將要被“統一”,要被“融合”的對象,你們還會不會微笑的接受這種被塵土湮滅的命運?

還是跟張鋒一樣,為什麼不自己來統一別人,來融合別人?而是無力的等著接受曆史的審判?

張鋒對著王越說道:“某保證七年之內,讓王師天下聞名。若不濟,鋒願認王師為父,成全師名。”

當時最看重的就是天地君親師,父母是排在老師前麵的,王越見張鋒說七年之內一定讓他名揚天下,否則就認他為幹爹來替他揚名,這樣的話不由得王越不信。

同時,也為張鋒小小年紀就能看穿他的想法而暗暗心驚。

張鋒是打算離開洛陽一陣子,既然這個世界人口的作用如此之大,他就不可能什麼都不去做。

大旱之後的大災,就是使得人口銳減的一個原因,而解決這個辦法,當時是不可能靠他原來一些大學知識就可以辦得到的事,而且他也不是學醫的。

他計劃是去一次長沙,那裏有比華陀聞名更高的張機張仲景,有他幫忙的話,能夠盡可能減少疫病對人口的侵吞。

曆史上的東漢末期,往往因為疫病,使得“千裏無人煙”,一個村甚至一個鎮,就這樣因疫病從曆史上消失了。

然後就是去荊州書院,那裏有當時的隱士龐德公,司馬徽等人,論辨之風很盛,而不象其他地方隻是一味四書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