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回 黎陽兵變(1 / 2)

隋軍即將在遼東獲得全勝,楊玄感與李密不能再等了!這一天,征東糧草總督運官楊玄感,親率三千甲士來到黎陽倉城。黎陽倉位於今河南省衛輝市,汗,也就是本人家鄉。

隋代已實行國家糧食儲備製。沿著河渭一線,從西到東有長安太倉,河東廣通倉,弘農常平倉,東都回洛倉,河陽倉,洛口倉,汲郡黎陽倉隻是其中之一。

但是,由於一百多萬大軍遠征遼東,黎陽倉地跨河水與永濟渠(衛河)之間,自然成為南糧北運的中轉站。也就是說遼東一百多萬隋軍要靠黎陽倉的糧食吃飯。而楊玄感恰好全盤負責此事。

由此看來,楊素不可能是被楊廣毒死的。楊廣不可能重用一個與他有殺父大仇的人。當然,小說就是小說,在本書中最起碼楊玄感認為楊廣是他的仇人。

楊玄感軍進城後,立刻控製了四門,任何人等不得出入。非常不巧的是,一個從遼東長裏迢迢趕來的天使後腳就跟來了。在城門口大吼大叫要見楚國公。

楊玄感借職務之便,扣發了糧草。他上奏說,路上盜賊太多,每批糧草都要派兵護送。所以不便一點一點零售,隻能搞批發。現下,已停發糧草十天整。

這時有天使到來,不用問,肯定是促發糧草的。也是這小子背運,這麼老遠跑來給楊玄感祭旗。

排除了小小意外,好戲開場了!

虎賁郎將王仲泊帶著五百騎奔到城下。大叫快開城門,叛軍來了!!!

事關重大,守城官立刻上報楊玄感。這小子登上城頭問:王將軍,誰造反了?

王仲泊道: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反了!楚國公快開城門啊!

把王軍放入城中,整個黎陽震動。楊素之後,來護兒已經是隋軍中數一數二的名將,這小子反了那還了得。

於是汲郡替治趙懷義進言道:皇上遠在遼東,朝中楚國公最貴!我等應聽從楚國公號令,集結義勇,共討叛黨!

楊玄感的弟弟楊玄縱立刻大聲讚同:我等不能坐待叛軍勢大,隻有立刻開倉放糧,全民皆兵,才能保家衛國。

危急時刻,楚國公果然有其父遺風。從容不迫指揮若定。

快馬把消息傳到周邊各郡,號令向黎陽倉集結。

一曰後,汲郡太守,黎陽太守,東郡太守,魏郡太守,以及所轄州縣,共十餘萬人齊集黎陽倉城。

終於到程咬金出場了!

瓦崗軍打著鬥大的“來”字旗,在黎陽附近活動,四處搶掠。以證明來護兒造反不是空穴來風。當然,楊玄感早就與瓦崗軍講明了計劃。

就在各個太守起疑之前,楊玄感派他們領兵前去與叛軍決戰!這幾個太守都是文官,哪裏會打仗,當場就有人反對。楊玄感以惑亂軍心,不遵軍令之名,宰殺一人。剩下的幾個太守戰戰兢兢領兵出了城。可是一天過去了,竟然傳來了全部戰死的消息。天知道是怎麼死的!

於是楊玄感任命,趙懷義為汲郡刺史,東光尉元務黎州刺史,河內郡主簿唐諱為懷州刺史……

新官上任後兩天,解除了周邊郡縣的武裝。可是一個突發事件打亂了全盤計劃!

新任命的懷州刺史唐諱出逃!真是人算不如天算,這唐諱本是楊素舊部,受過楊家的大恩。在這緊要關頭,竟然叛變!

不能再等了!(嘿嘿,發現一個規律,隻要是起義總會走漏消息。比如十月革命,比如南昌起義。)

楊玄感選拔年青力壯的運糧差役五千人,又從丹陽宣城征召了善於用舟的船夫三幹多人。宰殺三牲,對天盟誓:

"當今主上無道,不念百姓苦難,一意孤行,搔擾天下,被征開赴遼東的士卒差役,死者數以萬計。我楊玄感今天和眾弟兄共同起兵,搭救天下黎民於水火,大家同意嗎?"

這當然不是現場節目有獎問答,誰敢說不同意?

看著大夥何止情緒不高,簡直有點怕怕,楊玄感又道:我,楊素之子。世襲楚國公,官居極品。聚財貨以億計!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奮不顧身,散盡家財。我都不怕,你們怕什麼?

楊家的親兵當然大聲響應。其他二萬餘雜兵也都是窮人,極容易受鼓動。於是,這支七拚八湊,七上八下的義軍出發了。

作為公認的隋末首義,進攻方向是哪裏,有過一個著名的公案。那就是李密三策。(有原文和譯文,騙了不少字數。哈哈)

(楊玄感)謂密曰:“子常以濟物為己任,今其時矣!計將安出?”

密曰:“天子出征,遠在遼外,去幽州猶隔千裏。南有巨海,北有強胡,中間一道,理極艱危。公擁兵出其不意,長驅入薊,據臨渝之險,扼其咽喉。歸路既絕,高麗聞之,必躡其後。不過旬月,資糧皆盡,其眾不降則潰,可不戰而擒,此上計也。”玄感曰:“更言其次。”密曰:“關中四塞,天府之國,雖有衛文升,不足為意。今帥眾鼓行而西,經城勿攻,直取長安。收其豪傑,撫其士民,據險而守之。天子雖還,失其根本,可徐圖也。”玄感曰:“更言其次。”密曰:“簡精銳,晝夜倍道,襲取東都,以號令四方。但恐唐禕告之,先己固守。若引兵攻之,百曰不克,天下之兵四麵而至,非仆所知也。”玄感曰:“不然,今百官家口並在東都,若先取之,足以動其心。且經城不拔,何以示威!公之下計,乃上策也。”《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