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十二節 大賢來投(2 / 3)

小貴族沒有屬地,但可享受政府津貼。

大貴族擁有屬地,但不得向屬地居民征稅,征稅權屬於國家,不過大貴族擁有屬地的行政權,司法權,可以任命屬地的高級行政官員,高級司法官員。

當然,屬地居民對這些官員有罷免權,在屬地議政院80%議員同意的情況下,可以罷免這些官員。同時,大貴族可以直接進入元老院任職,貴族私宅中所產農作物不能免稅。連續一年不納稅的貴族取消貴族稱號。貴族準許佩戴特殊徽記,並作為家族徽記繼承,元老院必須登記入冊,以便管理。級別低的貴族和平民、公民見到級別高的貴族必須行禮,讓路。

這樣一來,貴族雖然實惠不大,但榮譽很大。這也滿足了管寧的尊卑理論。

站在布告前,管寧沉思良久,向我長掬一禮:“玄德大才,吾不如也,但有所命,唯爾是聽”。

管寧此言一出,邴原王烈崔琰田疇立刻弓身行禮:“但有所命,唯爾是聽”。

好,我心裏樂開了花。有管寧在此,世人豈敢再小看我,才子佳人豈不蜂擁而至。

我立即回一禮:“豈敢受管兄大禮,管兄高才,我們新發明了一種印刷術,還有一種新的書寫方法——鋼筆,想要整理古籍,教化萬民。昔日,孔夫子在魯國設館教徒,百姓得以獲得知識,從此知識不再是王侯將相所專有。我想請管兄主持整理典籍,刻錄圖書,設館授徒,行聖人故事。這是千古流芳的大事,非管兄不能勝任。希望管兄不要推辭。”

聽到我這麼一說,邴原王烈崔琰田疇立即躍躍欲試,這種流芳千古的好事誰不願幹,不過我之所以要求管寧作此事也是有考慮的。

曆史上,管寧避難在遼東,居住的屯落,隻有一口水井,每天打水的人很多,男女錯雜,還常常為了爭水而吵罵鬥毆。管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自己買了許多水桶,每天早早地把水打好放著,自己躲開,大家來了都有現成的水,就爭吵不起來了。等人們知道這個**式的賢者是管寧時,都為自己以前的行徑感到羞愧,主動地講起秩序來,爭水的問題便徹底解決。

還有一件事。當時流民們在遼東開墾田地,種糧為生。管寧也開了一塊地種著。有一回,鄰居的牛跑到管寧的地裏啃莊稼,管寧把牛牽到樹蔭下,弄了些草料清水供牛吃喝,照料得比牛主還要好。牛主人聽說以後,羞愧得好像犯了大罪似的,以後就把牛看好了,不讓亂跑。此後當地的人感念管寧的賢德,服從他的教化,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大家和睦共處,安居樂業。

管寧這些舉動說明,他無愧於道德大家的身份,中國從來也不缺道德大家,就如中國從來也不缺漢奸一樣。這種道德對於治理國家來說是好事,以仕紳的道德示範作用,為社會範式奠基與加固,使國家更加團結穩定、使各民族能和諧相處。

但對於亂世,對於今後的中華民族,我們僅有美德是不夠的。

日本靠甲午戰爭的中國,賠款發展了國力,轉而來ling辱中國。二戰之後,中國卻不要日本的戰敗賠款,這讓日本更看不起中國,既然ling辱了,又不用付出代價,沒有成本,小日本當然以ling辱為快樂之本,至於虜掠的勞工,也可以合法不賠償,誰叫你放棄了戰爭索賠。

所以,我認為,這種道德文化,可以用來毒害日本,但我的士卒,必須讓他們以為民族、國家獻身為榮,與敵人血戰到底、不怕犧牲為榮,以抵禦異族欺淩與侵略為榮,以打勝仗為榮。讓每一個人知道,戰爭對軍人而言,是死生之地,對國家民族而言,是存亡之道。

中華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當然,百姓必須有道德律,懂得對自己的同胞寬容,修己治人,達到社會和諧,這就是讓管寧與尹東編書的理由。

安排完管寧,我轉身對邴原說:“根矩(邴原的表字)兄,幼安負責教化民眾,約束民眾的事,就交給根矩,我們有個大司刑的的職務,主要以法律來約束百姓行為,使民眾知道何為對,何為錯,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我們的律法還沒完善,希望根矩兄,幫助製定律法,使百姓官吏各安其位,使奸邪之徒不敢作惡。此等重任,希望根矩兄不要推托。”邴原立即拜領此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