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們麵對死神
一次我和剛滿4歲的兒子走進電梯,他突然問我:“我會死嗎?”“會啊。”我答道。“我還有多久死,我不想死。”兒子低聲說。接下來數周裏,兒子頻繁地與我談論死亡。在首次發問的3個月後,他又說道:“我想長大但不想變老。”當我問他緣由,兒子回道:“變老就會死掉!”我好奇地追問:“人死後會怎麼樣呢?”兒子搖搖頭,沉默了片刻,大聲說道:“又長出來!”
不少孩子認為人死後是可以繼續“長出人”來的。他們的觀點如同“落葉歸根”和“輪回”觀念,與蘇姍·凱利(Susan Carey)在《童年概念的轉變》中關於兒童第一階段(5歲以前)對於死亡的理解近似——死如同睡眠、離別……死亡不會被視作無可更改或者無法避免的。就像人從睡眠中醒來或旅途歸來,人能死而複生。#pageNote#0
我也同樣留存著上小學前自己追問死亡的記憶。這個記憶混雜著我最早對於死亡終點的焦慮,讓我在日後的成長歲月中不時地關注時間、生命與終結的問題。在中國家庭教育中,死亡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處於空白的狀態。我們習慣顧左右而言他,不敢正視死亡教育的議題。1984年,波士頓兒童博物館曾為孩子們策劃過一場名為“終局:一個關於死亡與失去的展覽”,展覽前言中寫道:
這是
一個關於死亡與失去的展覽。死亡總是一件讓人難以啟齒的事。我們舉辦這場展覽是因為我們覺得成人誇大了孩子們對於死亡的恐懼與誤解。所以,我們希望這個展覽可以給成人和孩子們一個分享的平台,在這裏他們可以談論自己關於死亡的觀點、感覺、信念和疑惑。我們不覺得這是一個嚇人的展覽,其中的展品很可能會令你想到自己希望和孩子討論的一些話題,激起你和孩子討論的欲望。
這場展覽並不是無中生有。波士頓兒童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觀察到孩童其實很早就開始麵對自己生活中的離別甚至死亡:玩伴的離開、寵物或者家人的去世,孩子們會因此產生疑惑和誤解。還有工作人員發現,一些孩童不能很好地區分毛絨玩具和自然館中展示的生物。他們在策展的調研過程中發現,一些家庭需要機緣和“許可”來開啟有關死亡的話題,他們需要一個鼓勵和協助對話的平台。成人和孩童需要精神上的“許可”幫助他們表露自己對於“死亡”和“失去”的情緒。此外,悲傷是大家公認的合理回應,但其實還會有一些同樣常見但時常被人忽略的情緒,比如,憤怒、愧疚和解脫;除了對逝去之人的一生加以緬懷,“慶祝”也是哀悼的一部分,所以故事和歡笑也是被允許的。比起一個人摸索,在一個令人舒適的環境裏通過一些有
趣的體驗來探索會讓這個話題變得容易一些。因此,一個有關“死亡”的兒童展覽應運而生。博物館邀請來自心理學、神學、文學、醫學、曆史、哲學和藝術領域的專家作為研究項目的顧問,請他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博物館從盡可能多樣的視角來展示這個話題。最終的展覽也沒有像一開始設想的那樣,重點關注自然科學,而是采用了更加多元化的表達和展陳方式。比如,用遊戲、視頻、互動的方式讓孩子來認識死亡,進而認識到有生命和沒有生命的區別,永遠死亡和暫時離開的區別,以及電視表演和真實死亡的區別;通過展現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周期,以及死亡的發生,尤其是寵物或親人的去世,來真實地呈現死亡。展覽還為我們呈現了孩童理解死亡的不同階段;展示了不同文化和宗教團體中與死亡和祭奠有關的物件……#pageNote#1
波士頓兒童博物館關於死亡教育的展覽在當年也飽受爭議,但我們必須看到它的積極意義。大量公眾麵對展覽敞開心扉,孩子們與成人分享彼此的生命體驗,並更加積極地看待生活以及人生的價值。
2017年iSTART兒童藝術展“另一個世界”中,我們將其中一個單元板塊聚焦在死亡教育上,並意外地收集到了不少孩子關於“死亡”看法的作品。例如,一部由孩子們合作完成的定格動畫短
片《為啥想不開》。孩子們自編自導了整部作品,他們用黏土塑造角色,搭建場景,以非常幽默和戲劇化的情節設置,回應了數年前一所學校的小學生不堪壓力跳樓輕生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