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45首校歌的學校
兒童由此開始了一個長期被禁閉的過程,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我們今天,人們稱之為學校教育。
——《兒童的世紀:舊製度下的兒童和家庭生活》#pageNote#0
在美術館裏,越來越多的孩子在不斷參與展覽活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更新著自己,他們也開始思考學校應有的樣子。iSTART最初的幾屆兒童項目作品都圍繞著感知、童話、未來的主題開展。當我們看到孩子們的想象之中蘊含著複雜的關於現實的投射,特別是對他們最為熟悉的學校的回應時,我感到應該將研究方法及策展主題從天馬行空的想象回歸到關於現實的議題。帶著這種思考,我在2018年策劃了“再見學校,你好學校”的兒童藝術展覽項目。
籌劃之初,我們一邊在學校走訪、做路演、上公開課,一邊做孩子的問卷調研。通過反饋數據我們發現,幼兒園的孩子九成以上都喜歡自己的學校,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從小學到高中,孩子喜歡學校的人數比例在大幅降低。當我們問及孩子一些更具體的問題,例如,你喜歡學校的什麼地方,高頻出現的選項是“操場”,而不喜歡的地方則是“廁所”“教室”和“老師辦公室”。調研時我們也發現,從幼兒園時期的鼓勵戶外活動,到小學的積極參與,再到中學學業繁重後被迫減少活動時間,孩子們在
操場的時間越來越短。大一些的孩子對學校空間,如操場、圖書室等空間的利用率提出了質疑,認為“學校配置了不錯的硬件,但卻不能給學生好好使用”。
我在與一些孩子深入交流時,發現他們並非單純地討厭學校。他們喜歡這裏的氛圍,喜歡和同學共處的時光,但難以忍受“成人的虛偽”,他們直言很多成人難以真誠地與年輕人對話,學校裏充滿了命令、規矩與分數,繁重的學業與權威管控成了校園生活的核心。孩子們對學校的情感是割裂的:他們喜歡有學識、幽默、熱忱的老師,同時又厭惡和懼怕那些嚴厲刻板的老師;喜歡和同學們做感興趣的事,但又不得不與他們成為成績單上的競爭對手;他們有著彰顯個性的衝動,但又不得不服從整齊劃一的學校要求;他們有自己的愛好並希望為之付出,卻因為這些愛好無法成為升學加分項而不得不放棄;他們希望在學校中能有他們自由發聲的地方,無奈空間被征用,手機被沒收,興趣課改為自習課……也許,在我們有限的走訪中,聽到、看到的隻是他們心聲中一個小小的切麵。這與曆史上無數時期人類開始反思學校價值時的情形是相似的,學生內心渴望衝破現實的圍牆,奔赴更廣闊的天地,但他們隻能無奈地停留於此地,徘徊或者陷入迷失。
那麼,如何通過藝術去回應這
種危機,或是展開行動呢?
“不如我們在學校裏建一座美術館吧!”兩年前的一天,成都天府新區第七小學的周校長對我說。她認為一座學校美術館也許能夠幫助更多孩子進入更開放的世界。為此,我們與校長、老師以及專業建築師一起展開討論:一個迷你美術館應該做什麼樣的展覽?應該建在校門口、操場邊,還是花園旁的空地?就在我們抓耳撓腮、旁征博引各種美術館或藝術空間的案例、爭論不止時,孩子們通過老師反饋道:“如果建在你們希望的這些地方,我們課間休息甚至放學時根本沒有時間去美術館。”我們恍然大悟:我們天真地認為,在學校的空間之內建立一座美術館是件令人興奮的事情,但卻忽視了殘酷的現實——孩子們的課間休息時間非常有限,六年級的小朋友下到一樓再返回教室,往往10分鍾就過去了,再有意思的展覽放在那裏也是沒有意義的。孩子們進而給出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案:他們提出把學校的所有廁所都改造成“美術館”。這讓我們一下子沒了主意。這怎麼能行呢?我心裏正在嘀咕,老師向我們解釋道:“孩子們說,他們雖然不喜歡學校的廁所,但是每個班、每個年級的同學都會在課間去上廁所,如果把這個大家不喜歡又必須要去的地方變成大家都喜歡的美術館豈不更好!”這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