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行動中的美術館
在美術館裏日複一日地工作,我像是一個永動機,難以停歇。回溯這些與孩子、藝術家、老師們一起創造的歲月讓我備感溫暖。我一直想找一個時間將它們記錄下來,不想卻在疫情期間#pageNote#0得來了久違的停頓,整理思緒,沉思寫作。
數月以來的全球疫情,將人們與過去的生活、工作隔離,卻讓我們有了更多時間思考、陪伴家人,有了重新出發的動力。我希望將自己與孩子們以及美術館共同成長的記憶彙成此書,分享給更多的美術館同行、公共教育的踐行者、家長以及孩子們。在我寫下這些文字時,我的孩子陪伴在我左右,雖然他們還不怎麼認識字,卻天天看我寫作,也在一旁鬧著要“打字”學習。他們的歡聲笑語是治愈隔離中的我們的良藥。
今天,全球的隔離、疏離、偏見仍在蔓延,我們也由此越發認同人類社會開放、連接以及相互信任的重要性。未來社會的走向勢必影響著所有人,也關聯著美術館、學校等公共機構。我們必須反思,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公共的文化資源,建立一個更加互信、相互賦能的開放社區。假如學校和社區不可避免地要築起圍牆,那麼倡導開放的美術館應該扮演怎樣的社會角色,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間尋找共識與差異,如何在成人與兒童之間、過去與未來之間建立橋梁?
在不同的
文化背景下,大家似乎陷入了共同的困境。我們可以將其看作硬幣的兩麵,這既是全世界的挑戰,也是機遇。今天的世界也可能比任何時候都容易產生分歧,達成共識也許並不容易。但當我看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們在一起學習和玩耍時,即使語言不通,他們也會通過微笑、歌聲、圖畫、遊戲交流彼此。這正是我們擺脫成人世界的困局,繼續走向對話與互助的一種動力。
2020年,我和美術館的團隊忙著推進新的一屆iSTART的工作。年度的主題是“行動共創”,我們向更多的孩子以及各行各業的成人開放了共創藝術家的申請。疫情過後的幾個月裏,雖然中國的大部分學校與教育機構都經曆了延遲上課,甚至完全停課,我們還是得到了遠高於往年的公眾參與量:超過11個城市,來自近200家合作學校、社區與機構,近5000件作品和藝術計劃。最終我們與71位小策展人、500多位共創藝術家以及2000多位小藝術家合作實現了2020年的iSTART項目。在驚喜之餘,我們也感慨恰恰是生產的停滯以及交流的需要,才促使更多人希望通過藝術共創觸發改變。
第六屆iSTART兒童藝術節也聯合了國際獨立策展人協會(Indepe Curator Iional
),共同推出“do it”當代藝術主題展#pageNote#1,這場由策展人漢斯·烏利齊·奧布裏斯特(Hans Ulrich Obrist)策展並發起,27年來未曾中斷的當代藝術展首次來到中國大陸,它通過馬拉鬆式的藝術實踐擴延了“人人都是藝術家”的藝術主張,以數百位世界著名當代藝術家的創想指令,邀請在地共創者進行詮釋、顛覆與再創造。這一年來到A4的“do it”也因為與“iSTART”兒童藝術節的碰撞而格外不同,增加了很多跨年齡共創者的參與與創造性對話。同時,由孩子們策劃創作的iSTART兒童藝術展“行動學校”也同期展出,該展覽延續了2019年“再見學校,你好學校”的學校議題,除了聚焦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與共創可能之外,還關注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如何通過更廣泛的社會賦能,擴大視野,聯合更多資源踐行自己的觀察、構想與行動,進而參與教育生態的反思與創變。本屆小策展人們更是通過發起數個藝術項目聚焦“疫情下的青少年全球挑戰”“兒童友好學校”“互聯網成長環境”“環境保護”“家庭教育”等更豐富的議題。
我很欣慰地看著孩子們在美術館一天天地長大,而美術館也在為孩子們一天天“變小”。最早一批參與我策劃兒童項目的孩子,已經從學齡前的幼
兒成長為美術館的共創藝術家。無論他們年齡為何,選擇怎樣的專業或職業方向,美術館的大門總是向他們打開。我希望美術館不斷開放的邊界,能幫助更多公眾融入不同文化語境,減少彼此的認知隔閡。美術館也由一個保守的文化傳播者,向一個終身學習者轉型。我認為隻有讓藝術與教育項目的組織者、創造者、參與者與傳播者構成一種共生的行動網絡,獲得共同成長的生態,才是文化前行的根本動力。
另一方麵,麵對依舊被忽視的兒童問題,我們應該持續加強對兒童具體議題與權益的關注與保護,賦能兒童群體,並通過藝術以及更多跨領域的途徑鼓勵其發聲,產生積極的社會反饋與互動。我希望美術館不單成為存儲藝術瑰寶與展示藝術趨勢的場域,也能成為承載與鼓勵兒童創造的容器,成為連接生命起點、關注成長曆程,同時指向未來可能的童年美術館。
2020年10月31日於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