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1 / 3)

參考文獻

[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王承緒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陳映芳:《圖像中的孩子:社會學的分析》,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

[美]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吳燕莛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美]約翰·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趙祥麟、任鍾印、吳誌宏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英]喬納森·斯威夫特:《格列佛遊記》,孫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林達:《像自由一樣美麗:猶太人集中營遺存的兒童畫作》,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美]南希·艾因瑞恩胡弗:《美國藝術博物館:精英主義與民主主義》,金眉譯,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

[瑞士]漢斯·烏爾裏希·奧布裏斯特、胡昉編:《做》,朱雲雁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熊秉坤:《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曆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美]瑪格麗特·米德:《薩摩亞人的成年: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類的青年心理研究》,周曉虹、李姚軍、劉婧譯,商務印書館,2008年。

[美]珍妮特·馬斯汀編著:《新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導論》,錢春霞、陳穎雋、華建輝、苗楊譯,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年。

[法]弗朗索瓦茲·多爾

多:《兒童的利益——學會如何尊重孩子》,王文新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

[美]大衛·卡裏爾:《博物館懷疑論:公共美術館中的藝術展覽史》,丁寧譯,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年。

[英]達爾文:《人類和動物的表情》,周邦立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小鷺等:《現代美術館教育與經營》,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製度 鄉土重建》,商務印書館,2011年。

黃武雄:《童年與解放》,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德]鮑裏斯·格洛伊斯:《走向公眾》,蘇偉、李同良等譯,金城出版社,2012年。

[美]史蒂芬·康恩:《博物館與美國的智識生活,1876—1926》,王宇田譯,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

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兒童美術教學法研究》,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

[德]裏夏德·達維德·普雷希特:《哲學家與兒童對話》,王泰智、沈惠珠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法]菲力浦·阿利埃斯:《兒童的世紀:舊製度下的兒童和家庭生活》,沈堅、朱曉罕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法]尼古拉斯·帕瑞奧德:《關係美學》,黃建宏譯,金城出版社,2013年。

[美] H.

W.詹森:《詹森藝術史(插圖第七版)》,藝術史組合翻譯實驗小組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

[美]凱瑟琳·奧蘭絲汀:《百變小紅帽:一則童話中的性、道德及演變》,楊淑智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美]詹姆斯·庫諾著:《誰的繆斯?:美術館與公信力》,桑塔蘭泰拉、張婷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年。

[意]瑪麗亞·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劉瑩譯,廣東經濟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