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布倫丹·格利森、尼爾·西普:《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丁宇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4年。
[奧]魯道夫·斯坦納:《童年的王國》,潘定凱譯,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14年。
[巴西]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修訂版)》,顧建新、趙友華、何曙榮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美]愛德華·P.亞曆山大、瑪麗·亞曆山大:《博物館變遷:博物館曆史與功能讀本》,陳雙雙譯,譯林出版社,2014年。
[美]休·吉諾韋斯、瑪麗·安妮·安德烈編:《博物館起源:早期博物館史和博物館理念讀本》,路旦俊譯,譯林出版社,2014年。
[英]阿蘭·德波頓、[澳]約翰·阿姆斯特朗:《藝術的療效》,張帆譯,廣西美術出版社,2014年。
[英]艾倫·普勞
特:《童年的未來:對兒童的跨學科研究》,華樺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年。
[黎巴嫩]紀伯倫:《先知》,李家真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年。
[美]安德魯·格雷厄姆-狄克遜編著:《圖解藝術:世界名作全景導讀》,王晨、於君、朱鐵譯,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5年。
[美]布魯諾·貝特爾海姆:《童話的魅力:童話的心理意義與價值》,舒偉、丁素萍、樊高月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美]加雷斯·B.馬修斯:《童年哲學》,劉曉東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美]加雷斯·B.馬修斯:《哲學與幼童(修訂版)》,陳國容譯,蔣永宜校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日]河合隼雄:《孩子與惡》,李靜譯,東方出版中心,2015年。
[瑞士]露西安娜·佩瑞:《原生藝術:界外者藝術起源》,張誌偉譯,上海大學出版社,2015年。
[英]A.S.尼爾:《夏山學校》,王克難譯,新星出版社,2015年。
[英]克萊爾·畢莎普:《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林宏濤譯,台灣:典藏藝術家庭,2015年。
[荷]約翰·艾迪瑪:《如何參觀美術館:資深藝術顧問給藝術愛好者的32條參觀指南》,李鵬程譯,北京聯合
出版公司,2016年。
劉慈欣:《超新星紀元》,重慶出版社,2016年。
[美]威廉·A.科薩羅:《童年社會學(第四版)》,張藍予譯,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
唐克揚:《美術館十講》,商務印書館,2016年。
[意]艾格勒·貝奇、[法]多米尼克·朱利亞主編:《西方兒童史——上卷:從古代到17世紀》,申華明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
[意]艾格勒·貝奇,[法]多米尼克·朱利亞主編:《西方兒童史——下卷:從18世紀迄今》,卞曉平、申華明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
[意]吉奧喬·阿甘本:《幼年與曆史:經驗的毀滅》,伊星譯,陳永國校,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
張旭東、孫宏豔主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編:《從“90後”到“00後”: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報告(2005—2015)》,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年。
[德]福爾克爾·哈蘭:《什麼是藝術?——博伊斯和學生的對話》,韓子仲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