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潛意識的定義及其運作原則
相信各位對潛意識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了更清晰、更明了地理解潛意識,我們有必要更精確地定義潛意識的概念。
根據潛意識與自我及身體其他器官的聯係,我們可以定義潛意識為存在於大腦的信息調配機製。信息調配為對信息的接受、傳遞、存儲、整理及其存在形式的轉換過程。相對應的,自我為存在於大腦的以感覺材料為存在形式的信息運作機製。
潛意識作為一個活動的係統機製,就必然存在一個運行原則,或者說其活動必然反映了規律的存在。現且看看潛意識的運行原則在現象中有何表現。我們知道,具有什麼樣的功能就反映什麼樣的性質,而其各性質中的共性就是該事物的本質,或者說某事物與其他存在的聯係反映該事物的本質。正如,辯證唯物主義中所言,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本質顯示在人與其他事物的掛關係中。所謂的功能無非是與其他事物的聯係方式罷了。就大腦作為一個器官的功能上看,即大腦與其他器官的聯係上看,大腦是用來分配各種物質資源維持組成集體的細胞們的存在及分配各種力量從外界獲取各種物質資源。總得來說就是,大腦這種器官與其他器官一樣,其力量的服務對象都是組成這一高級生命體的眾細胞。
生存是細胞分工合作的前提,所以大腦要調節各循環係統使其正常運行,才使得那些生存資料能合理分配給眾細胞們。求生存是細胞分工合作的目的,所以大腦要調動身體的各部分力量去獲取生存資料,也就是說,意識活動的本能或者說目的就是生存、求生存、求更好的生存。大腦的運行原則為生存原則。
不過若用生存原則來描述大腦活動,跟用“存在”在描述物質的共性一樣範圍太大了。我們有必然找一個同樣普遍有效且具體點的性質來描述。這種性質已經在生物學裏找到了一個原型------穩態。根據生物學研究顯示,任何層次上的生命活動都有穩態的存在,即無論是細胞還是器官或者說生物,甚至是整個生態係統,其存在都伴隨著某些不變、循環、重複、平衡的基礎上。從哲學角度說是,生命活動的變化的實質是異,異與同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有異必有同,其“同”的體現就是生物學裏的穩態。生存原則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穩定原則,即保持穩態持續存在的需要。
當大腦接受到來自身體各器官反饋的信息時,便依據這些信息按照穩定原則回饋能促進穩態得以持續的各種信息,達到調節生理狀況的功能。這個對自身起調節作用的功能隻靠潛意識即可完成,而整體對外界的行為則是通過與自我的聯係來實現的。
根據潛意識與自我概念,可知,自我被潛意識所支配,自我中的感覺材料來源於潛意識,是潛意識根據接受信息按照穩定原則轉換信息存在形式為自我提供感覺材料,而自我的作用就是使那些以感覺材料為存在形式的信息成為對肢體力量起作用的信息,即對行為有支配作用的效果的信息,此時可稱這些信息為有效的信息。
至於為什麼要通過自我來實現對行為的控製,則是因為潛意識中儲存的信息中能確定的行為可能性是極其豐富的,若讓這些信息對行為都起作用,該會多麼混亂啊。何況個體力量是幽香的,若不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具體的行為,如何達到提高行為效率的目的呢?況且若所有存在於大腦中的信息都運作起來,腦細胞就必須一直處於興奮狀態,這樣會使得細胞們死得更快。
有了自我這種機製存在,就容易實現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具體行為的功能了。因為我們隻要正楷研究,就不得不觀察著當時的世界,即不得不獲取關於當前世界的信息。假如一個人很大聲第在我們耳邊喊,我們中的非聾子們都無法感知到那些聲音吧。自我中存在的信息總是不乏當前周邊情況的,若自我中的信息在一般情況下才是對行為有支配效果的信息的話,就能實現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具體行為,從而達到提高行為效率的目的。
第四節人性
自我的作用是對行為的控製,那自我支配行為就必然有一個支配原則,此原則也必然與潛意識的運行穩定原則相一致,因為自我與潛意識實質上是大腦這器官的內部分工,而大腦的活動是有規律的,即其活動是按照某一運行原則來進行的,該運行原則的最高表現就是生存原則。生存原則在潛意識中的表現為穩定原則,在自我中也會有所顯示,所以說自我的運作原則與潛意識的穩定原則是一致的、統一的。
想必現在大家都已經意識到了,自我的運行原則即對行為的支配原則其實就是千百年來人們討論不休的人性,人的行為原則。在討論人性之前,且看看自我的內容究竟包含了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