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理念 1(2 / 2)

好在王書輝雖然沒有偉人的魄力和天才智慧,但是他有一顆文科生外皮下,冰冷的工業主義者的價值觀。他通過對資料的總結做出了一個缺乏智慧,但是充滿了可操作性的決定。

他要把荀子思想,改造成披著荀子外皮的,以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核心的,結合中國實際國情的思想理論體係。

簡單的說,就一個明末版的偉人思想。他的具體做法,就是要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貫徹唯物論,實踐論和矛盾論三個基本理論觀點。

選擇荀子思想的原因在於,無論明朝末年的思想領域事實上是怎麼看待荀子的,但是荀子仍然是公認的儒家思想家。而在荀子的經典中,他的具體思想主張,又完全與已經僵化和混亂的明末主流的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不同。

荀子的主張是唯物主義的,荀子思想對於曆史和世界的認知,是發展和辯證的。

王書輝在精心的挑選和後世的資源的幫助下,對荀子思想進行了初步的判斷分析。

他認為荀子“明於天人相分”的觀點,可以發展為客觀唯物論的觀點。

荀子在對世界運行規律的觀點上,完全不同於孔子,孔子認為“天命”(物質世界規律)是一種盲目的主宰力。孔子及其弟子和後學力圖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貫通,這一方麵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獲得存在論的支撐,另一方麵又將“天道”(物質世界規律)唯心主義化。

荀子思想選取道家在“天道”(物質世界規律)上的自然觀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論宗旨卻不在於走向自然主義的道路,而在於凸現“天人相分”既物質世界規律與人是兩個不同的體係,凸顯“天道”(物質世界規律)的客觀唯物性。

荀子在《天論》中寫道,“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禦,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

荀子思想認為,世界運行的規律是客觀性的,沒有意誌、善惡、好惡的主觀性。

“天道”是物質世界的客觀規律,是物質屬性的,不是意識屬性的。荀子思想把陰陽風雨等潛移默化的自然機能看成客觀的,把由此機能所組成的自然界視為物質的。荀子思想認為,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萬物自身運動的結果。

在對世界認識的客觀性和物質性的大前提下,荀子思想對於人類世界的認識更加的客觀和唯物。荀子思想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也就是說,荀子思想認為,物質世界的規律,不會因為人的情感或者意誌而有所改變,對人的善惡分辨完全漠然置之,人必須要遵循物質世界的運行規律來改造和發展世界。

這種唯物主義的思想延伸到了荀子思想對傳統的宗教迷信的態度,它認為自然的變化與社會的治亂吉凶沒有必然的聯係。認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種宗教儀式,僅僅是表示“誌意思慕之情”,是盡“人道”而非“鬼事”(《禮論》)。

王書輝在認識到荀子思想的核心內容,對整個世界的看法是客觀唯物主義的思路之後,對荀子思想進行了係統的歸納。

他把荀子“天人相分”的思想總結為“客觀唯物主義”。

他把荀子“製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總結為“人對物質世界的主觀能動性”。

他把荀子“化性起偽”的性惡論思想,總結為“人對世界的認識是通過勞動實踐實現的”。

他把荀子“法後王”的思想,總結成“物質世界是在不斷發展的。”

他把荀子“天官薄類”和“心有征知”的思想,總結成“人對世界的認識是從感性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的。

他把荀子“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的觀點,總結成“世界的發展是在矛盾中進行的,王道和霸道這兩個概念,就是在國家的發展中的一個對立統一的矛盾。”

總而言之,王書輝把唯物論、實踐論和矛盾論,通過對荀子思想的異化解讀,形成了一個適應明末時期中國社會和古代中國人的,成體係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思想理論體係,並且把這個思想理論體係命名為“萬物一統律”。

至此之後,王書輝創立的披著荀子思想外皮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萬物一統律”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總結中國曆史發展規律的“萬世歸一律”,成為王書輝在明末改造中國的領導團體,所接受和運用的,唯一思想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