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章、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 7(1 / 3)

經過幾天的對複興會的參觀考察,顧君恩、宋獻策和牛金星三人的心路曆程,可謂是波瀾起伏。

最開始,全麵接觸王書輝和複興會的思想綱領等各種文件的時候,他們還認為,王書輝是一個熟讀詩書、總領百家,有“總百家而成一論”的偉大學術抱負的讀書人。

等到他們參觀了複興會的各個生產部門的時候,看到成片成片水利設施完善,生產規模巨大,生產手段專業化的農業和工業部門之後,他們又認為,王書輝是那種精於“法墨之道”有“陶朱之能”善於聚斂經營的大豪強、大財閥。

可是最後看到,幾千人穿著統一製服,使用先進武器,每天訓練不休,表現出在他們這些讀書人眼裏難以置信的作戰水平的複興軍部隊的時候,他們心裏一起“咯噔”一聲,一致認為王書輝是要揭竿造反。

雖然搞不清楚,作為郡王女婿、郡主儀賓的王書輝,為什麼會搞這種,砸自己的鍋、摔自己的碗的,看起來難以理解的造反。但是他們也都明白,自己已經是不小心上了賊船了。

等到複興會把他們的家人都接到王府鎮安置好了的時候,他們都產生了“被逼從賊”的絕望感。

說起來,他們的這些情緒也是很正常的。

要知道,這三個人後來雖然都加入了李自成的造反勢力。但是,他們也並不是天生的就具有造反的精神的。

作為地主階級的一員,作為封建讀書人,如果不是看到明王朝已經病入膏肓,岌岌可危的狀況,看到李自成的造反軍席卷中原的上升勢頭,他們也不可能在幾年以後加入到農民造反的大潮中去的。

對於他們三人來說,他們加入造反勢力的原因,是古代讀書人“良禽擇木而棲”的價值觀的體現。

現在平均年齡二十四歲的顧君恩、宋獻策和牛金星,還沒有看到明王朝江河日下的本相。在來到王府鎮之前,他們還在苦讀詩書,為了參加大明王朝的科舉考試,為取得大明王朝的舉人功名而努力呢。突然間就遭遇了造反勢力的招納裹挾,他們還相當的不適應。

人在遇到認識上的衝突的時候,往往就會做出一種退縮性的,唯心主義的舉動。對於顧君恩、宋獻策和牛金星來說,他們一到王府鎮之後,遇到的認識衝突不是一件兩件。

一方麵他們在理性上認為,王書輝和複興會已經有了造反的準備。另一方麵,他們又從心裏往外不願意相信這個現實,他們不斷的在尋找王書輝沒有造反意圖的跡象。在他們的用心之下,還真讓他們找到不少。

首先,藩王宗室和通達百家的學問大家,這就是一個認識衝突。在他們看來,王書輝這種藩王女婿,肯定是那種吃喝玩樂、家財萬貫、腦滿腸肥的土豪人物。為了混個顯赫的身份,才會毫無進取心的去當藩王女婿的。

事實上,他們的這種認知倒是一點都不錯。按照大明朝的律法規矩,無論是公主駙馬,還是各級的儀賓,一旦獲得了這個身份,他們就不能夠參與政治了。

一般來說,還真的是誰的錢多,誰給宮裏的大太監們送的賄賂多,誰就能當上那個駙馬、儀賓的。有抱負、有能力的讀書人,不會有任何人想要去混那個虛假的榮耀的。

其次,熟讀史書的顧君恩、宋獻策和牛金星,都非常了解造反是怎麼回事。

按照曆史上的樣本和實例,造反者最精通的是破壞、裹挾和流竄。而王書輝和複興會,則完全沒有煽動民眾揭竿而起的舉動,反倒是非常的注重建設、秩序和地盤。

諸多的工廠、農場,巨量的工人、農工、軍人。複興會對所有的人,包括源源不斷的被吸納而來的流民難民等人,他們都進行全方位的照顧和教育。

這可不像造反者的行為,倒是很有些政府行為的味道。

而且,就他們看到的,單是一個對於不斷吸納而來的流民難民的程序化、製度化的淨化、安置、教育、培訓;單是複興會給每個流民在衣服飲食上的投入,複興會在每個人身上的投資就最少要超過五兩銀子了。這可是在江南繁華之地,買一個黃花大閨女的價錢。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