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他們的目的是先把約瑟夫.約翰斯頓這個人調離,然後再借助約翰.貝爾.胡德的名義搶奪密西西比河軍團的軍權,繼而占領孟菲斯城,這是最好的結果。
但是,約瑟夫.約翰斯頓卻並不買賬,仗著有兵有地盤,加上還有西部戰區總司令的大義,直接來了個身體不適,拒絕離開孟菲斯以及自己的軍團。
這樣一來,就讓急於奪權的約翰.貝爾.胡德以及急於爭奪地盤的彭伯頓相當為難,因為約瑟夫.約翰斯頓人不走的話,他們的很多方法就行不通了。
本來彭伯頓是想直接動手的,但一來動手的風險太大,畢竟對方還是聯盟軍,沒有適當的借口很難交代;二來麼,誰都知道中國人跟約瑟夫.約翰斯頓的關係很好,而在孟菲斯港還有一支中國軍隊駐紮,萬一弄不好惹火了中國人,局麵就不好收拾了。
從這也看出聯盟軍的很多弊端,那就是聯盟國的中央權威很弱,對地方軍閥的指揮更多的是靠大義,靠共同的敵人所帶來的壓力,也是靠地方軍閥的自覺。
其實不管是另外一個時空還是本時空,縱觀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南方軍表現,不但在兵員總數、動員能力、後勤能力等方麵不如北方軍,就連軍隊的組織形式也完全不如北方軍。
北方軍,也就是合眾國的聯邦軍好歹是有政治軍事傳承的,聯邦政府的權威很大,戰爭時期征募的聯邦軍,基本都能服從聯邦政府的指揮,沒有軍隊敢不聽命令,頂多是普通民眾拒絕參軍,拒絕強製性的服兵役而已。
之所以如此,並不是聯邦政府有多強勢,約束能力多強,而是美利堅合眾國的政治傳統很好,地方上的政治家基本都有大局觀跟服從慣性,能夠嚴格貫徹聯邦政府的命令。
再簡單點說吧,那就是北方軍的聯邦政府完美繼承了美利堅合眾國的政治政治遺產,上傳下達的通道十分順暢,地方服從中央的慣性依舊強大,不服從中央的事情還不是主流,這才能讓聯邦政府如臂使指,能夠迅速調集全國資源,與南方軍以及外來的中國人、英國人以及法國人作戰。
而這,就是所謂的政治傳統了,有一個好的政治傳統,國家政權就足夠穩定,國家政權足夠穩定,對國家的控製力度就足夠強,中央的權威就不會衰弱。
反過來說,如果中央的威望大幅度減弱,地方開始大麵積的不服從中央了,那麼中央權威也就蕩然無存,就會造成地方權力大於中央的情況,而這種事情不僅僅是中國流行,西方世界一樣流行。
比如美利堅合眾國吧,當初就是英國的地方殖民地,後來因為抗議英國征稅,這才宣布獨立。
但嚴格來說,當時的北美十三州之所以敢獨立,主要是因為當時的英國正跟如日中天的法蘭西王國搞對抗,導致英國政府的權威遭到了極大的衰弱,北美十三州的政治家這才抓住機遇,一舉成功獨立,也是地方不服從中央的一個代表。
所以說,北方軍能那麼猛,林肯能成功獨裁,歸根到底是繼承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優秀政治傳統,加上掌握了大義,又麵臨外敵入侵,導致中央權威足夠強大,這才能嚴格約束地方,調集全國資源來投入戰爭。
反過來說,南方的聯盟國政府在這方麵就完全比不上了。
所謂的美利堅聯盟國政府,隻不過是南方各州的政治家,為了抵製林肯的所謂廢奴政策,退出合眾國,聯合起來成立的一個新政治組織,本意也不是真的想分裂國家,而是要通過這種方式表示對林肯政府的反抗。
隻不過,南方各州代表成立聯盟國之後,大家的意見相當不統一,有的想就這樣另立一國挺好,免得跟廢奴州為主的北方軍多做衝突,希望真正的能夠獨立建國。
但另外一方則不同意,他們不想讓原先的美國分裂,而是希望以聯盟國為平台,進攻北方軍,進而擊敗北方軍,重新統一北方,進而把農奴製推廣到全美國。
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南方軍成立了美利堅聯盟國之後,沒過多久就主動挑釁北方軍,拉開了南北戰爭的序幕。
所以說,南方聯盟國是一個臨時聚集起來的鬆散組織,地方各州的權力要超過聯盟國中央,這也導致聯盟政府的中央權威很低,畢竟缺乏足夠的政治底蘊,很多事情都得靠商量著來。
很明顯,這樣一個鬆散的聯盟,集權方麵絕對比不過北方的聯邦政府,在軍事效率方麵自然也大大不如,隻不過因為前期的時候準備更充分,打了北方軍一個措手不及,加上林肯那時候還沒有完全下定全麵戰爭的決心,準備也不足,這才讓南方軍一度占據了開局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