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七章 色厲內荏的家夥(1 / 3)

經過駐紮在新奧爾良的中國人那麼一逼迫,本來就有些搖擺不定的戴維斯終於順勢下了個台階,立刻在國會上跟人召開了一次聽證會,專門商討與北方軍的停戰的事情。

很明顯,對於這個討論內容,國會議員們跟過去一樣,很多人都是各抒己見,很難達成比較一致的意見。

以前的時候,戴維斯總是很頭疼這種局麵,比較國會開會的時候大家不但言辭激烈,甚至有時候還揮拳鬥毆,毫無一點紳士風度,所以他總是避免跟國會的人打交道,總是通過私下收買國會議員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很少在私下溝通之前直接召開國會。

可是今天不同,可能是因為中國人的刺激,戴維斯忽然想再看一看這些人的嘴臉,以此來出一口氣,從而告訴自己,聯盟走到今天這個局麵,不是自己太差勁,而是身邊跟著一群無能卻有權的豬隊友!

實際上,很早之前的時候,大家就對是否繼續打下去就持不同意見,一部分人希望早日停戰,但還有一部分人則不同意,覺得應該一鼓作氣打過去,徹底擊敗北方軍,重新統一美利堅。

換言之,在對北方人的態度方麵,聯盟國自建立起,國會方麵就一直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總是在戰與和之間搖擺不定,這也導致聯盟國政府從一開始的時候,就沒有一個詳細的戰爭規劃,很多時候都是變來變去,沒有一個定性。

比如在開戰之初,聯盟軍對聯邦軍的一係列軍事行動占據優勢的時候,聯盟政府方麵的主戰派就開始占了優勢,於是擴大戰爭的呼聲很高,這也讓戰爭之初時期的聯盟軍更加大膽,頻頻主動挑釁北方軍。

然而,當北方軍開始緩過勁來,並且憑著龐大的實力反過來壓著聯盟軍打之後,聯盟政府的主和派又占據了上風,希望聯盟軍趕緊回來防守,不指望打敗北方政府,隻希望讓北方政府同意己方的獨立,大家繼續和平共處,你玩你的廢奴製,我****的農奴製。

可以這麼說,這種忽然從激進變保守的政策,也是導致前線聯盟軍從主動變被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正是第一次馬納薩斯戰役時期,南方軍經過一係列英勇作戰,通過以逸待勞的方陣,擊敗了勞師遠征的北方軍。而在那場戰役之後,輕敵的北方軍剛剛經曆重大失敗,又沒有大規模的進行動員,華盛頓方麵的兵力十分空虛,正是趁勢反擊的時候。

可以說,當時如果聯盟軍趁勢發起進攻,那麼因為因為東部戰區地域狹小,大勝的聯盟軍很有可能直接打破華盛頓,取得更大的勝利果實,很可能就會因此而改變戰爭進程。

然而,傑佛遜.戴維斯總統卻在己方大勝的時候製止了己方主動進攻的意圖,沒有批準聯盟軍的追擊行動,導致讓北方軍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並迅速恢複了實力。

第一次奔牛河之戰過後,很多人都說是戴維斯昏庸無能,錯失了戰機,沒有主動追擊敵人擴大戰果,但其實戴維斯自己卻有苦自己知。

沒錯,當時的戴維斯本人的確有些猶豫,但出於對前線官兵的信任,尤其是當時戴維斯剛當上總統不久,其實是很讚成追擊行動的。

最典型的例子,當獲得聯盟軍大勝之後,戴維斯立刻乘坐火車,從裏士滿專程趕去這次戰役的關鍵之處——哈瑞高地,還與士兵們一起歡呼慶祝。

然而,當時的聯盟軍內部意見相當不同意,托馬斯.傑克遜等人主張立刻實行大縱深的追擊,不給對方喘息之機,而另外一名重要將領皮埃爾.古斯塔夫.圖坦特.德.博雷加德卻不認可,認為聯盟軍也是疲憊不堪,尤其是缺乏火炮等重火力,主張立刻進行休整,不讚同立刻追擊。

按照博雷加德將軍的話說,聯邦軍雖然敗退,但主力猶存,如果輕易深入,很容易陷入對方的包圍,有可能從勝利變成失敗,是相當冒險的策略。

在當時,傑佛遜.戴維斯總統其實是傾向於托馬斯.傑克遜的意見的,為此他還跟博雷加德產生了激烈的衝突,雙方鬧的很不愉快。

然而,正如博雷加德所說,聯盟軍是一支近代部隊,不是冷兵器的部隊,要想發起進攻,必須得到充足的補給,最起碼要把彈藥給補充齊全,順便也要讓士兵帶足幹糧,不能餓著肚子打仗吧。

而傑克遜等人也有這個意思,那就是希望戴維斯總統能夠立刻撥一部分款,先把錢給發足,然後再順勢出擊,否則下麵的人不好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