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斯當時答應的很痛快,畢竟是大勝利,可當他回到裏士滿,準備為前線籌款的時候,卻遇到了難題。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國會不同意這次戰爭撥款,而誰都知道,國會是聯盟國的真正老大,尤其是撥款方麵,國會不同意,戴維斯總統也沒轍。
不但如此,國會方麵除了不給錢外,還對戴維斯總統的命令提出了質疑,不讚同立刻追擊,認為那太冒險了,而且會徹底激怒北方政府,斷絕了談判渠道,因此希望見好就收,並趁此勝利跟北方政府展開談判,讓北方政府承認聯盟國的獨立地位,今後大家可以和平共處,不用再打打殺殺。
簡單來說,就是那群國會議員害怕了,不想繼續打下去了,因為他們發現繼續打下去的話,危險不說,而且太能花錢了,這都不符合他們這群人的利益。
所以說,這群國會議員才改了風向,從原料的主戰派變成了主和派,希望跟北方的聯邦政府談和。
國會既然是這個意思,戴維斯總統也無法拒絕,可之前他又答應過托馬斯.傑克遜,會給他極大的支持,所以為了自己的麵子,為了不讓人知道他說了不算,他幹脆改口,說追擊行動太冒險,否決了追擊的命令。
換言之,他寧可背負那個昏庸的汙點,也不樂意被人知道自己說了不算的事情。
所以說,早在那個時候,傑佛遜.戴維斯就跟國會那幫人不怎麼對付,但因為很多事情都繞不開國會,所以他後來基本都是用私下溝通的方式取得大多數議員的讚同,然後也不用開會,直接以總統的名義發布命令。
反正他都看明白了,隻要多數的國會議員不掣肘他,不召開所謂的國會,那麼總統的命令就可以順暢的執行,而堂堂一個總統還要用賄賂的方法去收買國會議員,以此來達到自己的目標,這也變相的說明了聯盟國的官僚體係是多麼的昏庸與腐敗。
果然,再後來,當中國人強勢參戰,接連在西部戰場全殲聯邦軍主力,導致聯邦軍實力大損,而後英國人與法國人也開始幹涉之後,那些主和的國會議員們再次轉變了風向,重新變的咄咄逼人,主張擴大戰爭,一舉擊敗北方,把北方各州也變成蓄奴製。
很可惜,他們的想法是好的,可西部戰區他們插不上手,畢竟主力早就在之前與格蘭特軍團對戰的時候損失殆盡,而最關鍵的東部戰區呢,羅伯特.李雖然是個優秀的指揮官,可聯盟軍的實力就那些,加上聯邦軍又修築了大量的堅固防線,想要在東部戰區獲得突破,那是難上加難。
那個時候,因為眼紅中國人與英國人取得的戰果,聯盟國的國會議員曾經催促過傑佛遜.戴維斯,要求他立刻命令東部戰區的部隊發起一次堅決而有效的進攻,至少要獲得一次戰術性勝利,不能讓中國人把風頭占盡。
戴維斯呢,受不了這些議員的嘮叨,也的確向羅伯特.李谘詢過這個可能,然而羅伯特.李那邊卻堅決的否決了這個提議,認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在前線的羅伯特.李很清楚那邊的實際情況,知道想要在對方嚴密防守的情況下發起進攻,無異於自殺,而他顯然不會為了一些人的麵子,去隨隨便便讓手下人送命。
羅伯特.李是傑佛遜.戴維斯一手提拔的將領,而羅伯特.李所獲得的戰績,也讓傑佛遜.戴維斯十分放心,所以對羅伯特.李的說法,戴維斯十分相信,於是也就不再提這個,讓他安心的去做,不要有什麼負擔。
雖然那次提議被否決,但卻讓戴維斯更清楚的看清了國會議員的嘴臉,發現他們的確是一幫不切實際的蠢豬,真懷疑當初他們怎麼敢在沒多少準備的情況下就獨立建國呢。
的確,雖然都說南方各州早有反心,為了脫離聯邦獨立建國,南方聯盟軍準備的更充分,因此才能在戰爭開始的時候獲得局部優勢。
但實際上,作為當事人,戴維斯總統卻知道事情根本不是那樣,南方各州脫離聯邦的行動,更多的是意氣用事,並不是一次準備充分的戰爭。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南方各州在綜合實力上畢竟差北方太多,真要是開戰,先前的那些準備根本就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