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戈登*米德是林肯總統親自提拔並任命的聯邦軍總司令,或許是因為知道自己的資曆有限,所以自上任以來,一直矜矜業業,恪守職責。
可以這麼說,在聯邦軍如今這種四處受敵,整體態勢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聯邦軍依舊能夠穩紮穩打,沒有出現整體的慌亂情緒,林肯總統的強勢作風,還有美利堅合眾國民眾的上下一心是主要因素,但米德將軍的縝密指揮,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
與其他喜歡坐鎮後方的聯邦軍總司令不同,米德更喜歡親臨一線,雖然不可能真的讓他去第一線,但他在上任之後,依舊固執的把聯邦軍總司令部設置在波托馬克軍團裏麵,沒有呆在相對安全的華盛頓。
之所以如此,不僅僅是因為波托馬克軍團是聯邦軍目前最精銳的部隊,更主要的還是因為這個軍團所擔負的任務最重要,因為這裏是東部戰區的門戶,是抵抗聯盟軍的第一線。
南北戰爭的東部戰線不像西部戰區那樣有龐大的縱深,相反,雙方之間的縱深很小,畢竟華盛頓跟裏士滿之間相隔不遠,雙方之間就隻有一個波托馬克河可以當作屏障,一旦過了這個屏障,彼此之間都是一馬平川,基本處於無險可守的局麵。
正因為這樣,所以南北戰爭時期的東部戰線是最激烈的,也是最關鍵的,哪怕西部戰場打的再激烈,隻要東部戰場無法取得決定性突破,就誰都無法真正的給對方造成威脅。
很顯然,就是因為都知道東部戰場的重要性,所以不但聯邦軍派出了最精銳的部隊鎮守這裏,聯盟軍也派出了名將羅伯特*李所帶領的北弗吉尼亞軍團,都屬於彼此之間最精銳的部隊。
在戰爭開始的階段,雖然是聯盟軍最先向北方軍開火挑釁,但因為北方軍實力更強,所以大多數時間都是北方軍主動進攻南方,哪怕遭受了一次次的失敗,但主動權一直都在北方聯邦軍的手中,一直都是進攻再進攻。
然而,第一次弗雷德裏克斯堡戰役之後,羅伯特*李率領的聯盟軍大獲全勝,聯邦軍卻損失慘重,然後羅伯特*李趁勢反攻,終於走出了被動挨打的局麵,踏上了聯邦軍的土地,甚至一度逼近華盛頓。
可以這麼說,如果不是葛底斯堡戰役的勝利,首都華盛頓很可能就要被羅伯特*李所帶領的聯盟軍所攻陷,當然了,也正是在葛底斯堡戰役中,喬治*戈登*米德才脫穎而出,以優秀的防守反擊能力以及良好的組織能力,獲得了林肯的青睞,並給與了破格提拔。
再後來,雖然葛底斯堡戰役中聯盟軍的進攻受挫了,但南北雙方的攻守態勢卻徹底轉變了過來,變成了聯盟軍主攻,聯邦軍主守的局麵。
本來聯邦軍還在積蓄力量,準備再次發動一次反擊,可一來羅伯特*李學乖了,在弗雷德裏克斯堡前線布置了大量的防禦工事,尤其是布置了很多可惡的鐵絲網,導致正麵進攻聯盟軍陣地變的困難重重,二來麼,則是中國人的強勢出擊,讓西部戰區徹底糜爛,進而給整個聯邦軍帶來了一係列相當不利的連鎖反應。
雖然說西部戰區屬於比較偏遠的地方,但在那裏,聯邦軍投入的大量精銳部隊跟資源,所以接連被殲滅,尤其是在損失高達七十萬之後,已經讓聯邦軍徹底的傷筋動骨了,甚至可以說在曆史上就從來沒有這麼大的損失過。
要知道,這時期的戰爭,不說之前跟英國人打的那兩次獨立戰爭了,就說這次南北戰爭吧,雙方動員的兵力那麼龐大,可一次戰役中的實際損失呢,很少有過萬的,能超過兩三千,就已經是比較大的戰役了。
就算是號稱最慘烈的葛底斯堡戰役,南北雙方的傷亡人數加起來也不超過七萬,就是這樣,依舊讓人悲傷不已。
可是,這些戰役比起中國人的那些戰鬥,簡直就成了小兒科,因為那支中國遠征軍的戰鬥力根本就是變態一般,聯邦軍與其作戰,與其說是戰鬥,不如說是被屠殺。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登場,是一場登陸戰,直接滅了新奧爾良的聯邦軍海軍,然後把當地的聯邦軍陸軍全殲,基本沒有一個能跑出去的。
第二次,中國人順著密西西比河北上,直接抵達維克斯堡外圍,用偷襲的方式全殲了在當地執行炮擊命令的聯邦軍鐵甲艦隊,又一次過把圍困維克斯堡城的格蘭特軍團在野戰中全部殲滅。
可以這麼說,當時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別說林肯,就連米德也是不信的,畢竟格蘭特帶領的軍隊不是個小數目,又大都是正規軍,經過了多次戰鬥,具備豐富的作戰經驗,所以就算是失敗,也不會被人全殲,就算是全殲,也不可能時間那麼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