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信仰薩滿教的人們,在先人下葬3至5年後,他們將先人的骸骨撿起,並按照人的坐姿放入一個葬甕裏,然後在另行安葬,這就是二次葬。
目前東南亞、中國大陸西南等地區仍然流行二次葬,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成果,在美洲大陸、中國大陸、西伯利亞、中東和歐洲等地區都發現古人二次葬遺跡。這個文化現象說明,在2.5萬年前後,由於地球變暖加劇,海平麵大幅度上升,導致居住在東南亞、中國大陸西南等地區大量遷徙到世界各地。
古氣候學家的研究認為,在距今1.5萬年後,地球的變暖速度減緩,此時連接歐亞大陸與美洲大陸的白令海峽陸橋被海水完全淹沒,而人類的遷徙活動也放緩了。到距今1.1萬年時,地球變暖完全停止,地球氣候開始穩定下來,因此人類的本次大遷徙到此也基本上結束了。
從距今4.5萬年開始,位於東南亞、中國大陸南部的采集民族、狩獵民族、農耕民族、遊牧民族和海洋民族等,都基本按照這種步步推進、穩紮穩打的方式非常緩慢地向世界各地遷徙。他們用3萬年的漫長時間完成這次大遷徙,大遷徙為人類在中國大陸的珠江流域、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遼河流域、黑龍江流域等地區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由於東南亞人類主體向南亞次大陸遷移,黃種人與紅種人和白
種人進行大融合,從而誕生了豐富多彩的印度文明;遷徙人類在中東地區兩河地區定居下來後,在中亞和中東地區發展起來的人類創造了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隨後中亞和中東地區新人類向地中海地區遷移,他們在非洲北部尼羅河流域地區定居下來,並創造了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等西方文明。
根據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研究成果,上述人類在世界各地出現的文化現象和文明成果,都是由原來定居在東南亞、中國大陸南部等地區的亞洲黃種人農耕民族和海洋民族,在距今4.5萬年至1.5萬年之間,在世界各地大遷徙的過程中傳播和創建的。
根據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研究表明,人類在遷徙過程中已經掌握了天文曆法的知識,掌握了地球的氣候規律,掌握了記時、記日、記月、記年,以及劃分季節等基本方法。這些知識和方法為後來形成中國天文律法、古埃及天文曆法、瑪雅天文曆法等世界著名天文曆法奠定了基礎;
同時,大遷徙過程的人類,他們已經掌握了地理在東西南北定向和定位方麵知識和手段,並且已經能夠繪製相當精確的地圖,中國古籍《山海經》是一本地理誌,本書精確地描述冰河期人類生活世界的地理情況,也許本書描述地方就在如今已經很多地方被海水淹沒的冰河期東南亞大陸,因
此今人才找不到與本書相對於的地區;
他們發展係統而精確語言和文字係統,他們能夠通過語言溝通各種信息,能通文件準確地傳達各種信息、思想、做法及命令,因此保證了遷徙族群與母地族群聯係,以及遷徙族群內部的溝通、協調和管理;
他們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用火技術、窯爐技術、食物烹飪技術、製陶技術、金屬冶煉技術,以及製造和建造工具、武器、船、車、生活用品、道路、橋梁、住房、村莊、防禦工事、城堡和城市的全套工藝技術;
他們已經掌握了用鹽水、草木灰之堿水、草藥湯水,治療皮膚病,清潔傷口和皮膚,掌握利用草藥和礦物藥材治療感冒、發熱、瘧疾、痢疾、瘟疫、外傷和骨折等疾病,這些醫藥知識和技術,保證遷徙人群生命的健康和安全;
他們掌握了全套的航海技術和捕魚技術、全套農業技術、全套畜牧業技術,這些生產技術為人類走向繁榮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根據我們研究結果,從東南亞及中國西南地區遷徙到世界各地的農耕民族,都具有如下生產及生活標配及文化特征:世界各地早期的農耕民族都是黃種人,他們的早期母語都是古泰語或者古越語;早期的農耕民族喜歡生活在河流和湖泊旁邊,喜歡洗澡和清洗生活用品;掌握火的使用技術,常備打火石即火鐮,喜歡喝熱水和燒製食物
;掌握藥物和草藥的使用方法,能夠治療常見病和流行病;掌握製作酒曲和釀酒的技術,製作和飲用各種釀造酒如米酒、甜酒和啤酒等;掌握製陶技術,製造和使用各種陶器;掌握冶煉技術,使用金、銅等金屬工具;掌握木工和泥工技術,能夠建造純木結構和木石土結構的住房;以家庭單位飼養豬、羊、雞、鴨、鵝等食用家畜禽,飼養水牛、黃牛等畜力,改善耕地和運輸,牛車成為早期農耕民族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南方地區的農耕民族種植水稻、蔬菜和果樹,北方地區的農耕民族種植青稞、粟米、小麥、蔬菜和果樹。同時,我們的研究發現,非農耕民族沒有上述文化特征和生產生活技能,很多此類民族不知道使用火,他們喜歡喝冷水、吃生肉,他們沒有衛生概念不喜歡洗澡和更換衣物,他們生病隻會找巫醫施法,不會使用藥物和草藥治病。
因此,世界各地早期的農耕民族都是當地最高人類文明的代表,他們非常顯眼,很容易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