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是人口分流的官方表述,當然向外發展也能為國家開疆擴土,增加國家的稅賦收入。大禹應該比他父親更清楚華夏朝廷的目的。為了有順利完成華夏朝廷的任務,大禹隻能帶領他負責管理的華夏部族,通過西陵峽地區,進入廣袤的江漢平原即今湖北地區即楚地去尋找機會!
江漢平原地區地勢低窪,從古至今都是長江水患的重災區。由於小冰河期結束,氣候變暖,青藏高原冰川融化,暴雨頻
繁,長江水位暴漲,江漢平原及其周邊低窪地區變成汪洋和沼澤之地。這裏本來是神農氏及炎帝的地盤,但是水患猖獗,神農族和炎帝族已經大部分撤退到長江以南地區或者地勢較高的地區,此時這個地區人口非常稀少。
由於多年季節性的水災,讓大禹的團隊,掌握了楚地的淹沒區及淹沒水位,以及洪泛區和內澇區等不同程度的水患地區。掌握這些情況後,大禹帶領族人,在神農族和炎帝族丟棄的土地上,治理水患,發展農業生產。
在沒有水淹的土地上禹族直接開荒造田,引水灌溉,種植水稻,這直接解決了禹族及治水團隊的糧食供應問題。同時,大禹團隊首先治理內澇區,在內澇區開溝引洪,保證發洪水時不在內澇。因此,這些地區治理過後,馬上變成良田。洪泛區是由於河堤過低而造成水患區域,這些地區隻要加高河堤,修建排洪渠,就可以防止水患,因此,這些臨江地區很快得到大禹團隊的治理。隨著農田的增多,勞動力不足,大禹團隊開始招募神農族和炎帝族的流民種植這些已經治理好的農田。最終,大禹治水團隊通過考察山川地形,疏通河道或重新規劃及開挖河道,將江水的淹沒區減少到最小,從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這樣循環滾動操作下來,大禹集團的控製土地和人口越來越多,而且出產的糧食、牲畜和
物資也越來越多,這些土產不僅滿足了大禹集團需求,同時還給華夏朝廷交納了稅賦。
楚地開發成功並取得成套經驗後,大禹集團繼續如法炮製地,他們治理和開發了長江中下遊的江淮及江南地區,此時大禹集團的實力已經遠遠超越了華夏朝廷!
枝強幹弱必然造成大樹傾覆,為了避免華夏朝廷與大禹集團的分裂和戰爭,帝舜將華夏帝位禪讓給大禹,即帝禹。
帝禹仁慈厚道,雖然帝舜是他的殺父仇人,但是大禹放過了帝舜,讓他去南方巡遊。帝舜攜帶親信及衛隊南渡長江,過洞庭湖,沿湘江逆流南上,到桂林,順漓江南下,到漓江與鬱江的交彙地蒼梧,並駕崩於蒼梧之野。帝舜去世後,隨從將他返回,並葬於江南九疑即零陵。
帝舜是華夏族到蜀地後的第八代嫡係後裔,他從小耳聞目睹蜀地民風及濃厚的古越文化,因此他已經完全認同古越文化,認為自己就是古越人,因為他至少有一半純正的古越人血統,他去南方就是想尋找華夏民族的根源。也許他已經如願以償,他安詳而滿足地離開了這個充滿紛爭而殘酷的世界!
大禹接管華夏江山後,繼續進行治水、擴大地區、發展生產、完善國家統治等工作。大禹接管天下十年後,他在向東巡狩江南地區,在今浙江會稽山駕崩。
大禹去世後,大禹兒子啟,被諸侯推薦為帝,由於大禹
姓夏後,因此,史稱其為夏後帝啟,國號為夏,史稱夏朝。從此開啟中國“家天下”模式的帝位宗法繼承製度。
啟稱帝後,有諸侯造反,啟領兵親征,平定叛亂。隨後帝啟繼承父業,繼續向北方擴張,兼並其他民族,將河西走廊、秦川地區、黃河中下遊地區、華北平原等納入夏朝的統治範圍。
家天下模式的宗法製度從一開始決定了它的宿命,即開朝帝王通過艱難奮鬥而得天下,因此前幾代帝王深知珍惜國家,以及國家基礎即人民。但是王朝末期幾代帝王往往生活奢靡,腐敗無能,揮霍財力,殘害百姓,從而導致王朝覆滅!
距今3600多年前,由於夏後帝桀施行暴政,荒淫無度,導致諸侯昆吾氏起兵作亂。殷契嫡係後裔湯,興師率領諸侯聯軍討伐昆吾。平定叛亂後,湯率軍討伐夏桀。夏朝覆滅後,天下諸侯推舉湯為帝。由於四川和長江流域地區是夏朝的根據地,華夏族文化根基雄厚,因此為了減少華夏文化的影響,建立屬於自己的統治根據,湯率領部屬和本族移居黃河中下遊地區,並定都朝歌今河南省濮陽市淇縣,國號商殷,史稱商朝。
由於夏朝主要活動區域在四川地區及長江中下遊地區,因此按照夏朝傳統的地理概念,考古學家肯定不可能在黃河流域地區找到夏朝的曆史證據。
商朝是第一個以黃河中下遊平原即中原
為統治中心的中華帝國。商朝的國民主要包括漁獵民族東夷人,以及從江淮及江南地區北遷而來的古越族和華夏族。
經過夏朝五六百年對母係氏族社會和宗教製度的改革,中華各族人民已經養成了順應大自然、認命、豁達、務實、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建立了“神必善,魔必惡,神魔不容,敬神敬人,不敬魔鬼”的神靈宗教觀念,建立了“生則有,死則無”、“隻要一時樂,不求萬世寧”、“今生黯然辛苦渡,勝過地府萬世眠”等積極生活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基本上擺脫了宗教神權對思想和精神的控製。
曆史學家通過讀殷墟甲骨文占卜祭祀文的破解得知,商朝人在祈求大自然恩賜,以及舉行戰爭、王侯喪葬等重大祭祀時,熱衷於人祭,這些祭文涉及的人祭數量超過萬人!這說明,商朝的原始宗教即薩滿教恢複嚴重,母係社會神權仍然統治著商朝人的精神世界。
在商朝母係氏族社會的製度和習俗,逐步向父係氏族社會的製度和習俗過度,在國家體製中全麵杜絕“神權幹政”現象,全麵廢除女權專享專利製度,廢除辟的統治者方式,推行男權方式的帝、王、侯、公、君、卿等封建等級統治製度及體係,在古越族中“王wang”是看、望wang的意思,因此“王”的原意是監察官和總督;在古越語中“君jun”
與“金jin”近音同義,因此君的本意是“高貴的執法者”。這些意義重大的社會變革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公元前1027年,商朝末代帝王紂昏庸腐敗、殘害忠良,引起天下大亂,居於秦川渭涇地區華夏族首領姬發率領部族軍隊,聯合天下諸侯,攻陷殷商都城朝歌,消滅紂王及其朝廷,此時周朝正好運行了573年。
商殷覆滅後,天下諸侯擁戴姬發為天子,隨後姬發在秦川豐鎬定都稱王,並將京畿及王土之外的國家土地分封給姬姓王族諸侯,以及異姓貴族諸侯,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
周朝時,朝廷非常重視華夏民族的文化建設,但是由於周朝的知識精英們對華夏民族的早期曆史知之甚少,加上當時中國各族分化嚴重、缺乏相互認同,民族之間衝突頻繁、相互仇恨,因此周朝的民族觀念變得非常狹隘,他們將秦川地區及中原地區視為華夏民族的祖宗之地,必須獨享和堅守。而祖地之外都是異族,居住在華夏祖地北部的是北狄;在華夏祖地南部的是南蠻;在華夏祖地西部的是西戎;在華夏祖地東部的是東夷。周朝的民族政策是同化異族,讓異族改宗成為華夏族,否則就是冒犯和挑戰華夏,必須受到討伐和征服。這種觀念和做法必然導致周朝天下各階層矛盾深重、衝突不斷,社會長期處於分
崩離析、各自為政、相互仇恨的高危狀態。
根據《史記》等史書記載,周朝對中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民族、部落、諸侯國、方國等影響力非常有限,周朝對於中原及其周邊地區的統治非常虛弱,最終淪為強勢諸侯國操控的傀儡,朝廷長期處於名存實亡的狀態。曆史記載,周朝的貴族和華夏族的生產方式為農耕和遊牧,他們有時河流地區耕種土地,有時在大漠草原過著遊牧生活,由此可見周朝中下層人民並不關心朝廷,他們隻想過好生活。
周朝中後期,中國之地進入戰國時期,此時周朝完全失去對國家控製,對社會影響,中國之地陷入諸侯相互攻伐的大混亂、大災難之中。
此時,中原等黃河中下遊地區出現不可盡數的諸侯國和地方小國,在長江流域地區也出現蜀國、楚國、吳國和越國等挑戰中原王權的南方大國。
在這個中華帝國全麵進入大混亂前夕,中國出現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聖人——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