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史前及夏商周等曆史梳理(3 / 3)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認為社會的爭鬥及混亂是由於缺乏“棄惡揚善”的道德教化及規範,缺少規範社會

各階層各領域的規章和法律,因此,孔子提倡恢複周禮(即道德教化及規範的周朝模式),恢複周朝正統(即由周朝立法、司法和執法,平息社會鬥爭及混亂)。孔子的主張非常善良和正確,但是當時的國家已經形如朽木,它如何能承受孔夫子的精雕細刻?!因此,孔子一生飽受挫折、顛沛流離,雖然終生為儒,桃李天下,但是隻能貧居市井,慘淡營生!

孔子一生思考禮儀教化、倫理法度,終生修行道德,實踐自己主張。他為人謙虛,勤奮好心,他曾經長途跋涉到楚國拜訪曾經擔任過周朝史官的老子,向他請教周禮,老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老子的意思是,由於年代久遠,文獻遺失,周禮的精神、內容和形式已經無法考證,目前我們知道周禮都是口頭流傳下來的。老子的深意是讓孔子根據社會和國家真實需要,去思考和實踐禮儀教化等,不要被古法困惑。

孔子晚年潛心著書立說,為中華民族和世界人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孔子偉大貢獻在於,他旗幟鮮明地全麵否定母係宗法製度,孔子倡導仁義,提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平等人權道德觀,孔子是中國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確立父係宗法製度,確立男權優於女權,男女搭配協作,建立基於愛民和法製原則帝王統治體係,全麵解

放社會的生產力和創造力;他宣揚和實踐仁義、廉恥、忠君、孝道、倫理、次序和博愛等道德觀念和社會製度,為社會的安定團結和有效運行提供了保障;他提倡發展全民教育,強調“有教無類”,打破統治階級和貴族對知識、思想和文化的全麵壟斷,為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不可磨滅貢獻;他創立了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民為貴,君為輕”,強調人民是國家發展經濟和社會的唯一基礎和力量,國家必須滿足人民在生存、保障、參與和自由等方麵基本需求,民本思想為中國曆朝曆代的統治者管理國家提供了思想基礎;宣揚和平發展,反對戰爭和掠奪,為中華民族避免和減少戰爭提供了思想力量。

同時孔子是第一個淡化和否定鬼神觀念的聖人,孔子一生強調和實踐“事在人為,天道酬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正確人生觀,反對求神保佑及恩賜,反對消極等待、懈怠懶惰、不勞而獲,鼓舞堅守本心,敢為先、敢擔當,勤奮刻苦,多勞多得,不求人,不求天。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裏,社會矛盾激烈,浮躁不安,各地充滿混亂,但是惡劣生存環境,已經嚴峻生活壓力反而激發起人們對社會災難原因,以及奮發圖強,拯救天下的深入思考。因此,在年代裏,不僅產生了孔子這樣偉大思想家和

社會改革家,還誕生了老子、墨子、韓非子、孫子等偉大思想家、哲學家、法學家和軍事家。這些大家共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基,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全脫離人類原始文明母體即遠古東南亞文明的人類偉大文明,從此,中華文明漸漸穩步走向繁榮和成熟。在往後專門論述人類思想及文明的章節裏,我們將繼續討論中華文明。

公元前222年,立國於秦川地區渭水河畔的秦國,在征服韓、趙、魏、燕、齊等中原強國,以及楚、吳、越等長江流域地區的強國的基礎上,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高度統一的集權製大帝國即秦國,史稱秦朝。

秦朝廢除商朝以來的國家執行的建立在父氏宗法製度基礎上的王侯分封製,建立父氏宗法中央集權的皇帝製統治體係,皇帝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皇帝下設朝廷管理國家大事及地方事務。推行郡縣製,根據山川和地形阻隔的狀況,以及文化屬性及特征,將國家分為若幹郡即地方行政區域,郡設若幹縣,郡縣長官均有朝廷委任、考核和任免。為了提高國家運行效率,推行國家標準化體係,第一,“焚書坑儒”,強製推行文化改革,全麵廢除和封禁與國家價值觀、思想、文化和法律相抵觸的書籍、思想、文化及習俗,建立秦朝思想及文化體係;第二,統一文字,廢除各地方的俗字俗文;

統一道路及驛站建設和運行標準,保證帝國內部信息、物資和人員的高效流通;建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生產部門的作業標準和生產規程,全麵提高生產部門工作效率和質量;建立獎罰分明、法度森嚴、係統嚴謹的法律統治體係,建立朝廷及地方衙門的運行機製和製度,規範朝廷和衙門的運行、考核、任免和獎罰。

秦朝建立的國家製度及統治文化,成為中國曆朝曆代設立國家製度和統治國家的文化基礎和重要範本。

秦國是秦朝的根基,秦國興起於西周初年即公元前1027年左右,秦國於公元前246年統一中國建立大一統的秦朝。在建立秦朝之前,秦國在秦川、河西走廊、鬆潘高原和四川等地區已經發展了781年,這些地區是華夏族、巴族、氐族、羌族等多民族雜居地區,從秦國生產方式和人民生活習慣分析,秦國的主體民族是氐族,其次是華夏族和羌族。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是戰國七雄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而且在西域、中亞、中東等西方世界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目前印度、中亞、中東、歐洲等地區的很多民族仍然成為中國為qin、、a、zhina等,這些讀音都是他們對秦國的稱呼。而且中國很多北方遊牧民族也自稱秦qin,如東晉時代,氐族首領苻堅建立的國家就稱秦

國即前秦,因為氐族曾經是秦國的主要民族,在他們心裏秦國才是他們的祖國,繼苻堅之後羌人建立國家也稱秦國後秦,羌人和氐人對秦朝的感情都很深,但是華夏族建立的國家從來不會稱秦,因為華夏族認為秦人不是純淨的華夏族;唐宋時期的契丹qidan(鮮卑族的分支),qidan快讀就是qin。根據諸多因素推斷,秦qin應該是從古越族軍隊官職特勤teqin即“佩刀王子將軍”的名號演變而來,而且秦國的貴族像氐族人一樣完整的保留著古越族的文化和習俗。由於秦國在民族、文化和習俗等方麵特點,使得秦國能夠穩健和自如地統治該地區幾百年,並積累了統一中國的實力。

公元前206年,僅僅維持16年的統治後,秦朝在凶猛的農民起義戰爭中轟然覆滅。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農民起義領袖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國家政權,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戰爭。最終,劉邦集團戰勝項羽集團,獲得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等廣大地區的統治權,劉邦參照秦朝的體製及法律製度,建立漢朝,開創中華第二個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製帝國。

漢朝是第一個將孔子的儒家思想確立為國家正統思想,並根據儒家思想的精神和要義,建立國家的文化基礎、禮儀製度、教育體係、道德規範、民間

公約等,為中國成為世界禮儀之邦奠定基礎。

漢朝經曆了西漢、新朝、東漢等統治過程,期間經曆426年。公元220年,漢朝在農民起義的社會大混戰、大分裂中滅亡。

經過426年的風風火火而漫長的國家治理和文化建設,中國完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誕生了一個以華夏族為基礎,融合了東夷族、古越族、羌族、氐族、苗族、瑤族等古老民族的新民族——漢族,之後漢族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堅實基礎。雖然漢朝滅亡了,但是漢朝是第一次給予中國人國家意識、自豪感、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朝廷,因此漢朝之後中國人都自稱漢族,當然漢族之外的民族也稱呼中國人為漢人或者漢族。

漢朝是世界上第一個全體國民都具有強烈國家及民族意識的大帝國,也是第一個推行道德教化治理和法製的文明國家。漢朝培養了國家及民族的精英階層和中堅力量,精英分子們不僅具有“為民請命”、“為國捐軀”、“天下為公”、“克己奉公”的優秀品德,而且他們具有管理國家及防禦外敵的知識、本領和能力。漢朝這套培養、儲備、啟用和重用人才的製度和操作係統,以及漢朝的法律體係,成為漢朝之後曆代朝廷管理國家的藍本和依據。

同時漢朝是世界第一個用國家法律製度推行父係社會製度的國家,漢朝法律規定父係繼承權、宗族

譜係姓氏製度,從此中國人有了漢字方式的姓名,有了族譜和家族祠堂等父係社會的獨特文化標記,漢朝對中華文明起到承前啟後的偉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