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論人類思想及宗教的演變(2 / 3)

在距今4300年左右,因為嚴峻小冰河期導致中國北方氣候惡化,農牧業嚴重減產和絕收,曾經定居在陝北黃河西岸地區華夏族為了避難,他們越過秦嶺南遷到四川地區。華夏族首領軒轅,推翻古蜀國後,封為黃帝後,他徹底廢除了薩滿教帝製神權階級,從此神權及薩滿教從中國曆朝曆代國家的思想及文化內含裏消失了。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人隻保留對大自然和祖宗亡靈的敬畏之心,隻保留祭祀天地、祭祖等簡單和實用宗教形式。

同時,中國從夏朝開始,逐步淘汰母係氏族社會的弊端,給予更多男性自由民身份,提高男性的社會地位,讓男性具有組建家庭和擁有財產的權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等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首次

提出係統的父係宗族社會的思想及製度框架,首次提出用仁義及非暴力方式治理社會及國家思想和製度體係,提倡人人平等等重視人權的民本思想,反對神權,反對鬼神操控人世間萬事萬物的宗教思想,鼓舞和重視人類的作為和作用,推廣“事在人為、人定勝天”的積極思想觀念。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聖人讓中國的人文思想獲得空前而巨大的發展和升華,中國聖人們的偉大思想成為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裏程碑,從此的這些偉大思想如黑夜中燈塔,照亮著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走向文明進步的道路。

從漢朝開始,中國將孔子等聖人思想作為國家的思想基礎,作為國家的法律精神和立法依據,因此,中國社會是第一個也是唯一個完全徹底走入父係氏族社會的國家,是唯一個將仁義、民本、禮儀教化、反對神權等作為國家治理手段和立法標準的國家,是唯一個采用父姓,確立父係氏族宗法製度的國家。從此,漢朝思想文化成為中國人共同的思想核心和基礎,中國人高度文化認同首次戰勝民族血緣認同,中國人從漢朝開始自稱漢人,以漢人為榮。

漢朝在曆史的長河中消失已經將近2000年了,但是漢朝確立基本思想、法律製度,以及漢朝的仁義、博愛、包容、禮儀和教化,仍然深深地銘刻在中國人民思想和靈魂裏,漢朝

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東亞和全世界。

為了敘述方便,我們將中東地區、地中海沿岸地區及整個歐洲地區稱為西方世界,這些地區的文明稱為西方文明;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地區為東方世界,以東方世界有關的文明為東方文明。

從夏朝開始,漢朝之後,以中國為核心的東方世界走上一條與西方世界完全不同的文明發展道路。由於西方世界從古至今沒有對神權和母係特權進行徹底改革,因此西方社會一直存在神權階層,至今宗教合一、教宗幹政仍然在很多西方國家盛行,在這些國家裏,宗教規定及活動成為人民行為規範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西方社會沒有中國的父係宗族製度,西方保留著很多母係氏族社會規矩和風俗,他們隻敬神而且隻能是一個神,他們不能祭祖更不能敬宗教規定之外的神,西方人沒有宗族觀念,也不關心今生,他們認為人生的一切努力都是為死後進入天堂做準備,這是大多數西方人的人生夢想和追求。因此,西方人很難理解東方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當然東方人要真正理解西方人也不容易。

在冰河期東南亞大陸文明基礎上,東方文明直接發展起來一個多元化的文明體係,東方文明經曆華夏族的思想、宗教及社會製度的變革後,東方文明的核心思想體係即中華文明開始形成。中華民族經曆夏商周等史

前王朝,周朝末期春秋戰國的社會大動蕩,秦朝及漢朝的社會治理及民族融合之後,中華文明開始成為深刻影響中國周邊地區,甚至全世界的偉大文明。漢朝之後,中華文明開始成為東方文明的核心和主體,成為深刻影響全世界的文明燈塔,西方人從漢朝之後開始靠攏東方,主動正確東方的幫助,主動接受東方文明的影響。

由於人類的大遷徙,遷徙人類將東南亞地區和東亞地區的早期人類文明帶到世界各地,因此,導致蘇美爾、古埃及、亞述、波斯、希臘、羅馬、歐洲各地等西方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在末次冰河期中後期,西方世界基本上無人區或者人口稀薄區,因此遷徙人類到達西方世界後,他們要的事情隻是將人類早期思想及宗教傳播和複製到當地,因此他們沒有必要對人類的早期思想和宗教進行創新和改革,這是西方文明早期發展比較緩慢的原因。

蘇美爾文明衰落後,古埃及文明在尼羅河三角洲及地中海東南岸興起。雖然金字塔、方尖碑和神廟等偉大的巨石建築物由非人類高智慧生物建造,但是由於它們地處埃及,這些偉大的人類史前遺跡增加了古埃及的神秘感,也人為地拔高了古埃及文明的高度。

由於尼羅河流域是遠古時代西方世界水資源最豐富,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最發達地區,因此,古埃及立國後,馬上

成為西方世界的經濟、文化、思想和宗教的中心。古埃及的思想及宗教全部來源於薩滿教,為了建造巨大法老陵墓及製作木乃伊的神聖化及合法化,古埃及的祭司精英們發展薩滿教的靈魂學理論,重新創造一套震撼人心的神係。

雖然蘇美爾衰落後,有阿卡德、赫梯、亞述等帝國統治中東地區,但是,古埃及文明的璀璨輝煌仍吸引著中東地區、地中海沿岸地區、歐洲地區和中亞地區的人民,使各地區人才、物資和財富不斷湧入埃及。

隨後,希伯來人、希臘人、羅馬人等陸續在西方文明舞台登場,留下各種各樣震撼人心的偉大故事!

希伯來人是中東地區土著閃米特人的一個分支,在蘇美爾時代希伯來人就與蘇美爾上層社會交往頻繁,由於通婚和生意往來,使得希伯來人獲得蘇美爾思想及宗教的真傳和精髓。因此蘇美爾人倒台後,希伯來人憑著在文化、思想和宗教等方麵的優勢,在古埃及經商、做官、當祭司等,他們在上流社會裏混得風生水起,根據希伯來人的曆史記載,他們祖先曾經擔任過埃及法老王的宰相。用於希伯來人不滿埃及上層社會對他們盤剝,因此希伯來人舉族離開埃及,在位於中東與埃及商貿大通道的巴勒斯坦地區建國即以色列國,從此希伯來人成為一個具有獨特文化內含和信仰的民族。

公元前1100年左

右(即距今3100年左右),希伯來人離開埃及後,他們逐步脫離薩滿教及古埃及宗教的母體,創立自己一神教的宗教思想及教義。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700年之間,隨著希伯來國家——以色列國解體和滅亡,以色列人分支猶太人將希伯來亞伯拉罕係人宗教——猶太教公之於眾,並將猶太教作為猶太國的國教,而猶太教絕對排除其他思想及宗教,並且將猶太教的教義和精神作為猶太民族的法律或者立法的準則,從此猶太人隻能信仰一個神,隻能做一個神的子民。宗教成為了民族標記,成為凝集種族的強大力量,這對於一個失去家園和土地的民族而言非常重要,否則他們如何經商?如何說服和征服異族、客戶和對手。

公元前600年左右,波斯帝國在中東崛起後,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著名學者和祭司的瑣羅亞斯德,為了解決波斯帝國文化及宗教力量薄弱,遭受異族文化入侵等社會問題,他在改革雅利安傳統的多神教的基礎,吸收了猶太教、耆那教等思想及精神,創立瑣羅亞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的宗教改革是革命而徹底的,他徹底推翻了薩滿教和古埃及宗教的思想觀念和教義。

瑣羅亞斯德教認為,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善神阿胡拉·馬茲達創造,而惡神安格拉·曼紐總是阻撓善神的作為,並誘導人類罪惡和犯罪

。善神在創造萬物的精神原型時,惡神殺死原牛,原牛死後的骨髓產生了植物,其“種”被提純後產生世間的所有有益的生畜。同時,惡神還殺死原人伽玉瑪特,原人死後其屍體化為金屬,其“種”經提純後保存,40年後生了人類最初的一對男女始祖,其狀如大黃(多年草本植物)一樣,緊密擁抱在一起,並繁衍了人類,但由於人類受惡神之引誘而經常墮落和犯罪。

該教的基本教義是:該教認為人的靈魂具有善惡兩麵,善與惡處於永恒的鬥爭之中,人對善惡的選擇,由個人的意誌決定。善惡都遵循因果律,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果。人死後之其靈魂,將受到善神的審判,審判標準是此人生前對崇拜善神馬茲達的虔誠程度,以及個人在思想、言論、行動等三方麵的善惡表現。善者將逐步進入天國,首進天堂之善思天,次進善語天,繼進善行天,最後步入光明 天,即永恒之天堂。該教還相信靈魂轉世,教義規定人死後其靈魂在其屍體上停留4天,以檢查其一生之思、言、行,第四日進入裁判之橋,有群狗守護,如其為善者,將有少女迎接,引至天堂之路;如是惡者,迎之者為女鬼,將其引上地獄之途,永受沉淪之苦。而善惡混雜的人,則進入第三境地,該地陰暗,沒有快樂,也沒有悲傷。

該教義說明,人的來生隻以人

生前的宗教信仰,以及個人的思想、言論、行動有關,以屍體、骸骨、墓葬等物質形式無關。因此,該教提倡天葬、火葬、水葬,反對土葬等其他喪葬方式。

在個人修行方麵,該教反對苦行和禁欲,提倡近親婚姻,提倡多生多福,提倡發展農牧業生產及商業活動,營造大家庭、大社會,增強民族及國家的實力。提倡積德行善,培養善思、善言、善行,反對和遠離惡思、惡言、惡行。按照教義規定禮拜,該教認為火、土、牛尿等聖物,具有樹立靈魂的善德,清除靈魂罪惡的功效,因此信徒要按照教義規定進行拜火、土淨、牛尿淨等宗教祭祀。

瑣羅亞斯德教對世界的影響非常深遠,在西方世界發展成摩門教,中亞地區它發展成拜火教,在中華文化圈內發展成襖教,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地思想、文化和風俗。印度、尼泊爾、中國西藏等地區喪葬習俗,以及對牛、生殖等的崇拜,就是瑣羅亞斯德教影響的結果。

但是,在西方世界做得根深蒂固、枝繁葉茂、開花結果的宗教是猶太教。

公元元年,耶穌誕生,為了普惠民眾,拯救蒼生,他在猶太教的基礎上,創立基督教,隨後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在隨後該教成為歐洲各族的宗教及民族國家的國教。這種文化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公元前600年左右,位於尼泊爾的釋迦國王

子釋迦牟尼,貞教、沙門教、耆那教等本土宗教的基礎上創立佛教,最終佛教成為中華文化圈及東南亞等地區的主要宗教信仰。

佛教是對中國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宗教。佛教在西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開始傳入中國,到唐朝初期(公元626年至649年唐太宗當政時代)佛教在中國各地蔚然成風,佛教成為中國人的主要信仰和人文哲學。

到唐朝初期佛教在中國各地已經傳播800多年,由於各個時代傳入中國的佛教經典來源雜亂,原文遺失,注釋混亂,因此玄奘高僧奉朝廷之命到天竺(即印度)求取真經。玄奘從西安從發,經河西走廊,過中亞諸國,過印度河,穿旁遮普拉合爾山口進入印度腹地,在青藏高原南麓平原上的南麓那爛陀寺修行。玄奘修行圓滿,取得真經後回國匡正佛教。

了解世界地理知識的人都知道,從西安從發,過秦嶺,入四川,經雲南和緬甸等也可以到達印度,而且這條南行之路,比西行之路短很多。當時玄奘為什麼舍近求遠,不走南行之路呢?這是因為唐朝時居住在雲貴高原、青藏高原和東南亞等地區古泰族、古越族等古老民族已經分化割據一方的部落民族,並建立自己的國家,當時占據雲南地區南詔國以唐朝長期對峙,南詔國經常與唐朝爆發邊境戰爭,因此玄奘不能走這條路。

玄奘

西行去印度雖然路途遙遠,但是由於唐朝與西域和中亞有著天然的友好關係,使得玄奘西行更加安全和便利,李唐貴族出身突厥族,突厥族出身氐族,氐族出身古越族,西域和中亞從來都是氐族和突厥族勢力範圍,血緣和文化上關係,使玄奘在旅途中得到很多幫助,玄奘在西行路上能夠用唐語與當地人直接交流,在路上玄奘看到很多長相跟自己一樣的黃種人。

到了印度後,玄奘為什麼能夠很快適應那爛陀寺的學習和修行環境?因為那個年代,唐語和當地語言仍然能夠溝通,而且當地與中國在文化習俗等方麵非常相似,都屬於古越文化圈。那爛陀地處西遷古泰族的勢力範圍,佛祖誕生地藍毗尼(今尼泊爾國南部魯潘德希縣內)也處於古泰族的勢力範圍,古越族是古泰族的後裔,那爛陀人和藍毗尼人也是古泰族的後裔,而唐人是古越族的後裔,因此唐人基本上能聽懂那爛陀人和藍毗尼人的語言和經文。在古越語中,那爛陀的那na是田地,爛lan是家、家園,陀tuo是導師、講堂,因此那爛陀的意思是“農家講堂”;藍毗尼的藍lan是家、家園,毗pi是老大、王,尼ni是好、卓越,因此藍毗尼的意思是“卓越王的家園”。在佛教經文中,有很多能夠用古越語翻譯的詞彙,如優婆塞(男信徒)、優婆夷(女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