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越語中優you是在、居家,婆po是父親、男長輩,塞sai是男性、男人,夷yi是女性、女人,因此優婆塞是“父家男”,優婆夷是“父家女”,也許佛祖立說的時候,當地已經進入母係氏族與父係氏族分化的時代,每個人都必須表明自己的出身,即屬於父係家庭還是母係家庭,也許佛祖隻招收父係家庭出身的徒弟,可能母氏家庭出身的人的思想觀念與佛的思想觀念相差較遠。
玄奘並不是一個人將真經和真理帶回中國,玄奘的學友暹羅(今泰國)王子圓測法師跟隨玄奘回到了大唐白鹿原即今護國興教寺,與玄奘一起翻譯原版經文。為什麼玄奘需要圓測法師做幫手,因為圓測法師是古泰族,他精通那爛陀語和藍毗尼語,古泰語是那爛陀語和藍毗尼語的直接母語。由此可見,當時以泰國為中心東南亞地區與南亞次大陸東北地區仍然是一個關係非常緊密的文化圈,也許佛祖和早期佛教信徒都是與中國人一樣的黃種人。
從這些文化殘片中,我們仍然能夠窺視當時社會狀況和文化麵貌,明白人類文明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真理。
公元610年,40歲的阿拉伯聖人穆罕默德,在猶太教的基礎上,結合本民族曆史和理想,在麥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潛修冥想時,感悟了上帝召喚,並接受使命,創立伊斯蘭教。
公元612
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公開向群眾傳教。隨後,伊斯蘭教在中東、地中海沿岸、中亞、中國新疆及西北、南亞次大陸、東南亞等地區廣泛傳播,成為僅次於基督教的第二大世界性宗教。
當然,宗教不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全部內容,各人、各人群、各民族都是自己宗教觀念,任何宗教的作用都是讓人平安、快樂地度過一生,並獲得來生的幸福。但隻有今生可以期待,而來生如何無人可知,因此人類總是將幹好當前事情擺在首位,不努力工作還是沒有飯吃、沒有衣穿,還要露宿街頭,還要曝屍荒野!因此,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中,真正關心來生的人總是寥寥無幾。
如果,古埃及社會不是一個好逸惡勞、貪圖享樂、奢華浪費、貧富不均的社會,古埃及統治階層不對人民強征暴斂,耗盡國力建造奢華的陵墓和神廟。古埃及不會長期處於戰亂和災難之中,希伯來人也不會脫離埃及,並苦心積慮地創立屬於自己的宗教即猶太教。
猶太教如果不反對埃及宗教,不創立自己的新故事、新教義、新教規,它無法凝聚本族人心,他們就無法開宗立教,無法用精神和教規去控製和管理他們的族群和信眾。
宗教思想的本質作用就是解決人類在過去、現在、未來的問題,即人從哪裏來(即前世如何)?人生活的意義是什麼(即今生如何)?人的結局如何
(即來生如何)?宗教之間差別取決於它們給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這三個問題答案決定宗教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研究宗教發展史的人都知道,猶太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有一脈形成關係,它們之間的差別隻在於它們對三大問題解釋有所不同。
由於宗教創立都是為了解決一定現實問題,因此每一個宗教帶有明確的價值觀及功利思想,但佛教是一個例外,佛教在三大問題的解釋上,非常客觀和哲學化,沒有任何迷信思維的痕跡。因此,佛教更像哲學經典及科學論著,更像是一條人生修行法則。由於佛教的這個特性,使得佛教剛進入中國馬上獲得中國知識分子階層普遍接受和高度認同,使得佛教成為對中國文化和社會影響最為深遠的宗教。
孔子創立的儒學是一套論述社會學的專門學問,儒學沒有刻意去係統地回答上述三大問題,也沒有嚴密的組織機構,以及約束信徒的清規戒律,因此,說儒學是儒教是非常錯誤的。自從黃帝廢除宗教神權統治體係之後,中華文明就走上一條注重實際結果和現實意義的以人為本的發展道路。正因為如此,中華民族才能在這個險象環生、高度競爭的世界裏,亦措亦奮、越戰越猛,從一個輝煌走向另一個輝煌,從一個高峰登上另一個高峰,成為全人類的希望和楷模。
事實證明,隻有虛懷若
穀、心無恐懼、仁義豁達、戰勝自私自利的人才能成為完人和強者,才能征服人生,成就光榮與夢想,獲得安逸、自由和快樂。否則,信仰什麼或者不信仰什麼對人生毫無意義和幫助。
人類的精神世界是人類思想的總稱,人類的思想產生在解決人類因生存、發展和夢想而產生一切問題,為人類尋求理想的生存和發展方式,給人類的思維及行為賦予更高的價值、意義和使命。為了解決問題,人類必須感知事物的真相、演變過程和結果,必須參悟事物的本質及演變機理及規律。
人類感知萬事萬物就是知道外界事物的真相,人類要獲得感知,隻能通過自身的感知係統即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眼、耳、鼻、舌、身,即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五個感覺是生理性的感覺,而意是人對事物的思維感覺,即意念、記憶,以及對意念和記憶進行思維過濾和抽象的思維成果。
人類的生理感覺和思維感覺都是非常靠不住感知係統,因此人類必須通過思維參悟事物的真相、本質,以及事物變化的機製、原理和規律等。在人類認識事物的初期,在沒有外界教導的情況下,人認識事物總是處於睜眼瞎即“視而不見,見而不知”的狀態,要完成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認識,人類隻能依靠內心的覺悟,覺悟是一個中華文化特有的
名稱、概念和思維方式,“覺”是指生理性感知及發現;“悟”是指在蒙昧、困惑和迷茫的思維狀態中,思考出感知及發現事物的真相、本質,思考出事物變化的機製、原理和規律等,並思考出事物普遍原理及內在運行機製及規律。同時,思考人要製定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及手段,以此達成人生目標和夢想。在沒有外界幫助情況下,覺悟是人類揭示和認識事物真相、道理和規律的唯一有效途徑和手段。
因此,觀察和感應事物、靜心冥想,思維覺悟是人類獲得真相、真知、真理的主要途徑。當然人類獲得知識和真理的另外一條途徑是科學,科學認知方法是:第一步,發現和提出問題;第二步,建立排除人類主觀因素幹擾的科學感覺係統;第三步,建立科學的觀察、測量、實驗、測定等認知係統;第四步,應用基於數學、物理學、化學、製造學、工程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科學知識基礎上的方法及手段,認知結果進行分析和思考,尋找事物的得真相、真知、真理,製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
科學認知與純粹的人類認識的區別隻是,科學認知用科學的感知代替了人類的生理感知,用科學的描述及評價手段代替了人為主觀的假設、描述及評價。但是主觀思考和科學認知對於發現事物的真相、真知、真理,製定解決問題
的方法和措施都一樣重要。
人類通過科學手段去認識事物的曆史隻有近500年,在人類漫長的文明發展過程中,人類認識事物、揭示真理,主要依靠意識、意念、思考、記憶、冥想、覺悟等思維活動和思想能力,因此,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我們既要發展科學,也要發展思想。
目前世界的宗教分布情況是,佛教主要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東亞和東南亞國家信仰;伊斯蘭教是中亞、中東、非洲等國家的信仰;猶太教和基督教是歐洲國家及猶太種族的信仰。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宗教格局呢?
首先,從佛教談起,佛教是純粹論述靈魂修煉和靈魂歸宿的宗教,提倡適度苦行即節食和禁欲,執行清規紀律如不殺生、不妄言、不盜竊、不儲財等。在生產力低下時代裏,食物短缺和人口增長是引發社會危機的兩大問題,東亞和東南亞的社會最早經曆這些社會問題,因此,該地區人民對佛教非常推崇和信仰。
在佛教產生之前,拜火教已經在中東和中亞等地區深入人心,拜火教反對苦行,提倡發展農業和畜牧業,提倡生育,發展人口,因此佛教關於節食、禁欲、不殺生等戒律無法得到天天殺牛宰羊、三妻四妾的中東和中亞人的認同和接受。
佛教傳入中東和中亞等地區後,反而促使該地區人民轉向信仰猶太教及其他宗教,這種信仰傾向導
致基督教的產生。歐洲人信仰基督教的原始訴求是,第一,想成為上帝的選民,在末日審判時,能夠得到靈魂救贖,升入天堂,獲得永生和極樂;第二,想獲得上帝賜予的封地,使自己建立民族國家神聖化、合法化。他們的這些訴求教會和教皇都幫他們實現了,這樣法國、英國、德國等國家才在歐洲堂而皇之地出現,同時教堂和宗教審判所開始遍布這些國家的城市和鄉村,宗教成為該地區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寄托。公元14世紀至16世紀期間,文藝複興在歐洲興起後,歐洲人才逐步從黑暗的夢幻中醒來,逐步走向人文和科學。
公元600年左右,阿拉伯人完全走向文明覺醒後,他們在中東宗教的基礎上,發展了伊斯蘭教,該提倡“在世修行”即將世俗生活與修行生活融為一體,反對苦行,提倡道德修行和清規戒律相結合,在教內推行人人平等,四海之內皆兄弟,信徒間必須無幫無助等宗教人權和人道,因此該教推出馬上得到中東和中亞等地區人民熱烈響應和加入。隨後伊斯蘭教向東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滲透,伊斯蘭教因此成為世界宗教的後起之秀,成為世界宗教的封頂之作。
中國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偉大思想與佛教和拜火教是同一個時代的產物,為什麼中國的思想沒有對中東、地中海和歐洲等地區產生深刻影響
呢?原因很簡單,儒家思想等都是在否定神的基礎上創立的,中國思想基本作用是人生導師和社會導師,講的是今生和當世的事情,而西方人不關心今生和當世,他們隻關心如何進入天堂,隻想知道天堂有多麼美好。由於中國思想不能滿足西方人的精神需求,因此中國思想不可能在西方世界大行其道。其實,西方學者一直認為東方思想很膚淺、很低俗,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因為思想觀念完全不同的人之間無法進行思想交流,更不可能相互接納。
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都來源於末次冰河期東南亞大陸文明,人類大遷徙之後才逐步演變成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產生巨大差異的原因是,距今4300年至距今4100年小冰河期期間,華夏族推翻古蜀國統治,廢除薩滿教模式的帝製神權,讓華夏國走向“尊重人權,輕視神權”的人文時代;同時廢除辟製王權,使華夏國開始走向“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父係氏族社會,從而提高了華夏族生產力和戰鬥力。
華夏族統治中國後,中國人民在人權和父權的基礎上發展和創造偉大的東方文明。西方文明是建立猶太教和基督教思想的基礎上,西方文明沒有進行過神權及女權革命。直到公元14世紀至16世紀,西方文明出現“文藝複興”思想運動後,西方人才開始淡
化神權,重視人權和王權,但是西方的宗教思想仍然是西方人核心思想,西方人仍然尊重女權。
隨後,西方文明陰差陽錯地率先走向科學創新之路。從此,西方文明呈現出超越東方文明的發展勢頭。
近代,以中國為核心的東方世界建立科學思想和知識係統後,東方文明再次崛起,東方文明迅速趕上西方文明,近期兩大文明又保持同步發展。
但是,由於西方文明存在人文短板、價值觀殘缺,因此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仍然存在衝突。人文思想的基礎是尊重人類的整體利益,一切思想和行為的目的都是善良和仁義;而於人文思想相對的西方價值觀則是,隻尊重個人權利,除了宗教思想規定善惡,再無其他善惡標準,崇尚私利,為私利皆可不擇手段,藐視人類整體的生存權,藐視人生價值,重視死後歸屬。
今天東西文明正在進入一場大衝突之中,誰勝誰負很難料定。但是人類要獲得真正的安逸、自由、快樂和幸福,隻有依靠目前人類積累的人文和科學思想是遠遠不夠的,人類必須盡快解放思想,衝破認知和思維上的障礙和迷霧,去發現和揭示更多更深層的真相、真知、真理,采取更科學和務實的行動,消除彼此隔閡和傷害,隻有這樣才能促使人類重歸和平,從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隻有人類文明的進步,才能使人類越來越靠
近人類夢想的終結目標——安逸、自由、快樂、幸福、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