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讀者朋友們還會產生一個疑問:公孫無知和大夫連稱、管至父是不是來得有點太快了?要筆者說,一點都不快。別忘了,公子無知可是有三個同夥,除了這兩位大夫外,還有一個女人,一個失寵的妾。我們不難想象,當這個失寵的女人得知這一消息時不會在第一時間通知他的堂兄連稱,而連稱知道了,另外兩個人還會不知道。
無知、連稱和管至父一看,認識啊,這不是屨茀嗎,給齊襄公穿鞋的。小子,哪裏跑,上去就把屨茀給逮住了。
但是屨茀反應很快,馬上把衣服挽起來給他們看:你們看,你們看,這都是齊襄公那混蛋打的,我們為什麼要阻止你們呀,我和你們是一夥的。但是你們別急,不要驚動了裏麵的人,驚動裏麵的人就不好進去了。你們暫時呆在外麵,我先進去看看情況,給你們探探路。
要說這三個人的智商也不咋地,竟然就相信了這樣的鬼話。
屨茀進去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齊襄公藏了起來。藏哪裏了呢?藏到門後麵去了。至於什麼樣門可以藏人,不清楚,但的確是可以藏人的。宮門外麵的那些人卻是左等不見屨茀出來,右等不見屨茀出來,再蠢也知道上當了,一群人立馬闖了進去。
這時,屨茀就和宮裏的人以及齊襄公身邊的寵臣一起殺了出來。可是,這些宮裏人哪是這些暴徒的對手,三下五除二,就把屨茀這些人全給殺了。但是這些人中沒有齊襄公,齊襄公跑哪去了,要是讓齊襄公跑了,那麻煩可就大了。於是,這群人就在宮裏麵翻天覆地地搜,很快就發現門戶之間有一隻腳,打開一看,不是別人,正是齊襄公。沒說的,亂刃砍死。
有些讀者朋友可能會問,齊襄公他不會跑啊。筆者認為齊襄公跑不動,因為他的腳傷得很重。
殺了齊襄公,公孫無知就自立為齊君了,當然有連稱和管至父的支持。
一場陰謀終於得逞了,這場陰謀卻肇始於齊釐公晚年。至於這期間誰是誰非,相信各位讀者朋友都有自己的判斷,筆者就不贅述了。
六、無知死對於公孫無知這個人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無知和齊襄公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但十二年過去了,有什麼深仇大恨不能淡忘,還要冒大險弑君?
筆者認為問題還是出在齊釐公身上。公子夷吾死後,不管齊釐公是出於對夷吾的手足之情還是出於對公孫無知的喜愛,齊釐公都不應該提高無知的待遇到太子的高度。太子是什麼?太子是一國之儲君,是名正言順的未來國君。你讓無知的待遇和太子一樣,那麼誰才是真正的太子?難道未來的國君可以有兩個人嗎?無知享受慣了太子的待遇就不再滿足於一般公子的待遇,這在無形中就激發了無知的野心,讓無知不再甘心做一名名不見經傳的公子。而一個人的野心一旦被激起,就很難再收回。
齊釐公應該不是傻子,筆者想到了,齊釐公可能也想到了。如果齊釐公也想到了,那麼齊釐公為什麼還要提高無知的待遇呢?如果真是這樣,那就隻有一種可能,即齊釐公希望無知將來能夠接替太子諸兒即齊襄公的位置而成為齊國國君。雖說立嫡以長,但當時是一個禮壞樂崩的時代,所以“立愛”或“立賢”也是有可能的。
可是,齊釐公沒有問問自己的兒子齊襄公願意嗎?你此時是國君,可是你死後太子諸兒就是國君了,死了的國君是管不到活著的國君的。太子諸兒一當上國君就撤銷了無知的“太子待遇”,其實是明白無誤地告訴無知,你不可能接我的班。這下無知不幹了,怎麼著,你坐著我站著,你在吃飯我看著,和尚摸得,我也摸得。等著吧,我早晚要奪回屬於我的東西。
經過這樣一番推理、推測甚至是猜測,就大體上可以解釋公孫無知為什麼一定要弑君奪位了。
要說這位無知公子也是個倒黴蛋,被齊襄公欺壓了這麼多年才翻身,可沒幾天自己就身首異處了。
公子無知是在齊襄公十二年冬十二月把齊襄公幹掉的,可是僅僅到了第二年春天自己也被別人幹掉了,滿打滿算也就當了三個月的國君。
原來這一年的春天,“齊君”無知就到雍林(地名,方位不詳)遊玩,遊玩的過程中卻被當地的老百姓偷襲並殺害。
可是雍林的老百姓為什麼要襲殺無知呢?《史記》的記載是無知曾經和雍林人結怨。《左傳》的記載是:“初,公孫無知虐於雍廩。”雍廩是何許人?雍廩是公孫無知的封邑渠丘的大夫,但筆者估計這位大夫雍廩正是雍林人,所以無知與雍林人結怨。但也有可能雍廩就是雍林,諧音嘛。
既然無知和雍林人結了怨,無知為什麼還要去雍林遊玩呢?史書中沒有記載,筆者在此就不妄加揣測了。
反正無知死了,國不可一日無君,下一任齊國國君會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