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奪嫡背景部分終於介紹完了,本書的第一位主人公也終於要登場了。
前麵已經介紹過“嫡”的意思,此處不再贅述,奪嫡就是奪位。
奪嫡這一章要比前一章更精彩,也更有戲劇性,矛盾衝突更激烈,所以也更好看。廢話不多說了,進入正題。
一、兄弟也?仇敵也?
雍林人襲殺公孫無知之後,也自知有所不妥。無知再怎樣混蛋,好歹也是一國之君,雍林人把他給殺了,其實是弑君。這就需要一個說法。
雍林人的說法很巧妙,也很得體,雍林人殺死無知之後是這樣向齊國大夫解釋的:公孫無知殺了齊襄公自立,是弑君,我們雍林人誅殺無知是為齊襄公報仇。希望國中大夫另選諸公子中賢能者當國君,我們雍林人惟命是從。
這就很清楚了,雍林人承認他們殺了無知,但是隻承認殺了犯有弑君之罪的公孫無知,而不是“齊君”無知。要說無知也確實沒有什麼威望,被殺之後並沒有引起齊國大夫的憤慨或不滿,而是忙著擁立新君。而《左傳》和《史記》也沒有把無知列為齊國的正式國君之一,看來公孫無知的確是不得人心。
無知已死,齊國最高權力暫時出現真空,國內一時風起雲湧,各種勢力和利益集團紛紛為自己尋求利益最大化。獲取利益最大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擁立新君,但是擁立新君是一件危險的活動,一旦擁立失敗,最後遭殃的不止是被擁立者,還包括擁立者。
有資格被擁立的人當然是公室成員,既可以是齊襄公的兄弟,也可以是齊襄公的子侄。但不管是齊襄公的兄弟還是齊襄公的子侄,都被統稱為公子。這些“公之子”們表麵上光鮮亮麗、錦衣玉食,其實也不容易。隻要他們不是太子,卻難免有性命之憂,不是見逐於當朝國君就是死於內亂內訌,能夠在夾縫中艱難生存並最終有機會成為一國之君者,可謂鳳毛麟角。所以,很多有遠見的公子往往在內亂發生之前就逃亡“國外”,這樣既可以保全性命,又可以為將來成為國君創造機會。正可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所以,早在齊襄公當政的時候,齊國的公子們就開始跑路了。在這些跑路的公子當中有一位叫“小白”,史稱公子小白,也就是本書的主人公之一——齊桓公。
接下來的故事筆者就要以公子小白即齊桓公作為主角來敘述和描寫了,用主人公的眼光來觀察分析這個世界,用主人公的立場來看待思考這個世界。當1ff8然筆者會繼續使用第三人稱,並且會經常跳出當時的曆史環境或曆史觀點來講述或品評,隻是這些講述或品評會嚴格依據史實,不會杜撰或虛構。這中間就多少有點矛盾,既要用主人公的眼和心來看待當時的曆史狀況,又要用今人先進的觀點和論點來講評,這之間如何平衡就是個火候問題,可是什麼是火候呢?火候該如何把握呢?不管了,筆者一向妄自尊大,就摸著石頭過河吧。
當時跑路的諸公子中還有一位叫“糾”,史稱公子糾,是公子小白最大的競爭對手。其他公子的情況不清楚,因為《史記》和《左傳》中都沒有記載,我們甚至連齊襄公有幾個弟兄和子侄都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公子糾與公子小白都是齊襄公同父異母的兄弟,其中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人,公子小白的母親是衛國人。但不管怎麼說,這兩個人也算是有血緣關係的親兄弟,但現在卻成了對手,甚至是仇敵,直到一方把另一方置之死地而後快。
二、佯死根據《史記》的記載,筆者可以大膽地得出如下結論: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是當時眾多公子中的佼佼者,也是最有勢力和最有可能成為齊國國君的兩個人。而兩個人相比,公子糾的優勢更明顯一些。但是我們這些後來人知道,最後成為“齊桓公”的是公子小白而不是公子糾。讀者朋友們不僅要問: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相比到底有什麼優勢?公子糾在占得先機的情況下又是如何失敗的?而我們的主人公公子小白又是如何逢凶化吉、遇難成祥的呢?筆者就帶著這些問題展開下麵的內容。
公子糾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第一,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人;第二,公子糾的輔佐者是管仲和召忽。
讀者可能會奇怪,“娘家人”是魯國人很牛嗎?魯國不是小國嗎?問題是公子小白的母親是衛國人,而衛國卻是比魯國還小的小國。更關鍵的是,衛國距離齊國比魯國要遠得多。衛國離齊國遠又怎麼樣呢?讀者朋友們很快就會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