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優勢則好理解得多,因為管仲正是將來輔佐齊桓公稱霸的一代“賢相”,而召忽則是一個能盡忠職守的人。這兩個人都是難得的人才。公子小白身邊隻有一個鮑叔牙,雖然有識人之能,卻缺乏管仲的才智。
其實公子小白也是有優勢的,小白年少時曾交好齊國大夫高傒。不要小看了這位大夫高傒,在不久的奪嫡之爭中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前麵已經說過了,齊襄公還當政時,齊國諸公子就已經跑路了。因為大家都感覺到齊襄公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主,早晚要鬧出大事來,與其等到大禍臨頭,不如未雨綢繆,該跑的跑,該躲的躲,惹不起還躲不起嘛。這之中自然少不了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那麼,公子糾和公子小白跑哪去了呢?
公子糾自然跑到魯國去了,而公子小白卻跑到莒國去了。這就有些耐人尋味了——公子糾跑到魯國是因為其母是魯國人,可是公子小白的母親是衛國人啊,他為什麼跑到莒國不跑到衛國呢?理由很簡單,莒國離齊國近。距離近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齊國的情報信息,並在最短的時間內采取對策,尤其是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回齊國就位。
這就是為什麼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人,竟然成了他與公子小白爭奪儲君的優勢。但是這一優勢是靠不住的,當公子小白跑到莒國而不是衛國時,“距離近”這個優勢就消失了。
齊國的都城在營丘,即今山東臨淄城北;魯國的都城在曲阜,即今曲阜;莒國的都城在莒,即今山東莒縣。單從地圖上看,曲阜到營丘和莒到營丘的距離差不多,至於具體距離是多少,筆者就不清楚了,也沒必要搞那麼清楚。
但是,公子糾的“母國”是魯國的優勢並沒有完全消失,特別是加上管仲的聰明才智還差點要了公子小白的命。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無知一死,齊國大夫們就為擁立哪一位公子做國君而爭吵議論,但是有一位大夫卻悄悄地把消息送給了近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這位“好心”的大夫不是別人,正是高傒。
這樣公子小白就搶先了一步,最早從莒國出發奔向齊國。但遺憾的是,這一步還沒邁出就失效了。因為無知的死太驚人了,幾乎不用現代傳媒的傳播,魯國很快就得知了這一消息,並迅速采取了行動。
魯國作為公子糾的“娘家”,當然希望“自己人”成為齊君,加上齊國經常性地欺負魯國,魯國正可通過此事加深與齊國的關係並提高自身的地位,這絕對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魯國和在魯國的公子糾在得知公孫無知已死的消息時表現出了驚人的默契,魯國出力,公子糾“出人”(就是他自己),管仲與召忽出智。
於是兵分兩路,一路由魯國派人護送公子糾前往齊國都城營丘就位,另一路則由管仲帶領,前往莒國通往齊國的必經之路截殺公子小白。雖然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人,但雙方之間表現得如此默契不能不讓人起疑,筆者懷疑雙方早就達成了某種協議,雖然具體的協議內容不明,但是也跑不出“利益”兩個字。兩者各有所圖,各取所需,也算正常。公子小白就沒這麼幸運了,他當然也希望有人護送他前往齊國,但估計沒人幫他。雖然沒有“外援”,但是他有“內應”。
光有內應不行啊,前提是你已經到達齊國。可是按照魯國和公子糾的設計,公子小白是到不了齊國的。就在公子小白前往齊國都城營丘的路上,管仲帶領著大隊人馬出現了。管仲沒客氣,上來就是一箭,直直地射向公子小白。要說管仲的箭法真不是蓋的,一箭就命中了公子小白的腹部,小白應聲倒地,眼看是活不成了。管仲放心了,帶著人馬離開,並派人馳往魯國報告這個天大的好消息。要說人不能得意太早,笑到最後才笑得最好。管仲沒有得意幾天,這個天大的好消息很變成了天大的壞消息。
因為公子小白沒有死,小白被管仲射中了不假,但射中的不是小白的腹部,而是小白的帶鉤。這簡直太有戲劇性了,筆者一直認為這樣的鏡頭或橋段隻有電影或電視劇中才會有,但現在卻真真實實地出現在了曆史之中。也許這就是曆史,既是曆史的真實,也是曆史的巧合,還是曆史的魅力。
公子小白裝死騙過了管仲,接下來的故事就更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