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鮑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但是鮑叔牙並沒有理由也沒有能力挽救管仲的命運。要說起鮑叔牙和管仲也算是冤家路窄,兩個人很早就是好朋友,還一起做過很多事。但是不知為什麼,鮑叔牙最終選擇了輔佐公子小白,而管仲卻選擇了輔佐公子糾,最好的朋友成了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就之後的事情來看,管仲的能力明顯在鮑叔牙之上,但是在識人方麵,鮑叔牙的確高人一籌,比管仲更有遠見。
剛開始的時候,管仲的處境明顯優於鮑叔牙。但是事情的進展太有戲劇性了,隻是一個夏天的時間,兩個人的位置就倒置了。公子小白已經是名符其實的齊國國君,公子糾卻被困魯國,魯軍又被齊軍包圍,管仲啊管仲,你估計自己還能活多久呢?
就在這個時候,鮑叔牙說話了。鮑叔牙和誰說呢?和齊桓公(後麵一律統稱齊桓公)說。說什麼呢?《史記》的記載如下:“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既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
這段話的意思翻譯如下:“臣有幸能夠跟隨國君左右,如今您也成了名符其實的國君。您已經貴為一國之君,我已經不能再增加您的尊榮。如果您僅僅滿足於治理齊國,那麼高傒和我就足夠了。如果您想稱霸諸侯,那麼非管夷吾不可。管夷吾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會被重視,這是個難得的機會,不能失去啊。”(管夷吾即管仲)
意思很明顯,如果齊桓公有誌於稱霸諸侯,那麼非重用管仲不可。如果僅僅滿足於做一國之君,那就沒有必要重用管仲了。
關於這次君臣對話,《國語》中有更詳細的記載,但是筆者不再引用,直接表述如下:鮑叔牙:臣隻是一介庸臣,承蒙國君不棄,施恩惠於臣,臣才免於寒冷和饑餓,這都是國君的恩賜。如果國君想治理國家稱霸天下,那就不是臣所能做到的了。如果國君一定要治理國家稱霸天下,那就隻有管夷吾了吧。臣有五個方麵不如管夷吾:寬大施惠,懷柔百姓,我不如;治理國家而不失根本,我不如;忠誠守信並使百官團結一致,我不如;製定禮儀、義理並使四方百姓遵守,我不如;擊鼓於軍門,揚威於戰場,使三軍勇氣倍增,我不如。
齊桓公:可是管夷吾射中了寡人的帶鉤,差點要了我的命。
鮑叔牙:他那樣做完全是為了他所輔佐的君主,並非出於個人恩怨。如果您赦免了他的罪行並讓他回來,他也會像效忠公子糾那樣效忠於您。
齊桓公:那該怎麼辦呢?
鮑叔牙:讓魯國把他遣送回來。
齊桓公:施伯這個人,是魯君身邊的謀臣,如果他知道了我將重要管夷吾,就一定不會給我。那又該怎麼辦呢?
鮑叔牙:讓使者這樣對魯國講:寡德之君有個不服號令的臣子在您的國家,但是寡人想在群臣麵前把他處死,所以請您允許我把他帶回去。這樣子魯國就會歸還管夷吾了。
《史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隻是形式不同而已,原文如下:齊遺魯書曰:“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殺之。召忽、管仲仇也,請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將圍魯。”
翻譯如下:齊國給了魯國一封國書,國書上這樣寫道:“公子糾是寡人的兄弟,不忍心殺害,就請魯國自己殺了他吧。召忽和管仲是寡人的仇敵,請把他們送到齊國來,寡人親自把他們剁成肉醬才會甘心。如果魯國不答應的話,那麼寡人就圍攻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