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之第二章奪嫡(3)(1 / 2)

五、忍辱負重齊國使者終於來到了魯國,最重要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把管仲帶回齊國。齊國國書送上之後,魯莊公和施伯有一番對話,《史記》和《國語》均有記載,內容大體一樣,隻是《國語》更為詳細,在此采用《國語》的記載,對話如下:施伯:這不是要殺管仲啊,這是要任用他為政。像管仲這樣的人,那是天下難得的大才,他被哪個國家重用,哪個國家就會得誌於天下。假令管仲真的回到了齊國,那麼必將成為魯國長久的憂患。

魯莊公:怎麼辦?

施伯:殺死管仲,把屍體還給齊國。

應該說,齊桓公和鮑叔牙的這點小伎倆被施伯看穿了,但是看穿了又有什麼用呢?魯國當真敢把管仲給殺了嗎?

就當魯莊公決定殺死管仲的時候,齊國的使者發話了:“我們齊君想親自處死管仲,如果不能在群臣麵前處死管仲,就沒有達成齊君的意願。請讓我把活著的管仲帶回去。”

魯莊公隻好把管仲綁起來並交給齊國使者,齊國使者就帶著管仲回了齊國。

可是魯莊公為什麼要聽從一個使者的話呢?魯莊公貴為一國之君還不能決定一個人的生死?答案是不能。因為魯國的軍隊還被齊軍包圍著,而且齊國的國書也寫得很清楚,如果魯國不答應,齊國不僅要殲滅被圍的魯軍,還要包圍魯國。這可以說是*裸的威脅。可是齊國有這個實力,誰讓魯國是如此的弱小呢!魯國的存亡與管仲的生死相比,魯莊公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魯國。魯國都沒了,我還當什麼“魯莊公”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齊國的國書上寫的明白,還有一條是讓魯國自行處死公子糾。魯國同樣沒有選擇,最後在笙瀆(今山東菏澤縣北)這個地方殺害了公子糾。公子糾一死,召忽自殺。

在當時,如果君主死了,輔佐他的臣子就應該自殺盡忠。而管仲沒有,管仲請求被囚,等待魯國或齊國的發落。從當時的社會習俗來看,管仲沒有自殺是一種恥辱,就算最終被赦也已經沒有重新做人的機會,但是管仲還是選擇了被囚。

今天的我們當然對這種狗屁邏輯或狗屁理論或狗屁文化習俗嗤之以鼻,但當時的管仲卻是實實在在的承受了那份恥辱。是管仲怕死嗎?還是管仲別有所圖?作為後來人的我們當然知道管仲後來的所作所為,但管仲在當時還是被人鄙視的,看不起的,甚至抬不起頭的。其中,孔子的某位學生就持這種觀點。

管1ff8是主動請求被俘的,所以說管仲是主動受辱的。管仲是什麼人?管仲當然知道齊桓公並不是要殺他而是要用他。管仲主動承受這份恥辱又是為什麼?還不是因為自己的一腔宏願、一身本領無處施展而抱憾不甘嗎?

就這樣,管仲帶著一身的屈辱回到了齊國,齊國又會怎樣迎接這位“叛臣”呢?

六、管仲其人管仲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管仲到底有什麼樣的能力或魅力讓鮑叔牙折服讓齊桓公重用呢?

其實,管仲是一個懷才不遇的人,管仲是一個命途多舛的人,管仲是一個經受磨難的人,管仲是一個忍辱負重的人,也必將是一個大放異彩的人。

管仲其實叫管夷吾,夷吾才是他的名,仲是他的字,隻是我們後人習慣叫他管仲罷了。管仲的籍貫是“潁上”,潁上即潁水邊上,潁水發源於今河南登封縣,東南流,於今安徽壽縣西南入淮。年少之時就和鮑叔牙交遊,但家裏窮,經常欺負鮑叔牙,而鮑叔牙也不在乎,始終對他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