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之第三章修政(1)(2 / 2)

一切安排妥當之後,就該進入正題了。雖然很多人都認為管仲有治國之才,但是否名符其實還要進行一番驗證。驗證的方法很簡單——對話。齊桓公和管仲的對話,基本上是一問一答。

《史記》中的記載很簡單,隻說齊桓公厚待管仲,然後就把齊國政事交給了管仲。這很明顯是不符合事實的。而《國語》卻對齊桓公與管仲的對話有很詳細的記載,筆者認為既真實可信,也符合常情常理,所以采用《國語》的史料。鑒於原文太多,就直接翻譯並敘述如下:桓公問:“昔日我們先君齊襄公修築高台以為尊貴,整日遊獵不問國事,輕賤賢能而推崇女子。嬪妃成群,吃的是細糧精肉,穿的是綢羅錦緞。然而戰士卻受凍挨餓,隻能吃點嬪妃的殘羹剩菜,製造戰車也隻能用遊車的殘料。倡優之人的地位在前,賢能之士的地位在後。國家已經一日不如一日,一月不如一月,再這樣下去,恐怕宗廟不得清掃,社稷不得血食,國將不國,敢問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

管仲答:“昔日我們的先王周昭王、周穆王效法周文王、周武王的功績而最終有所成就,把年老的長者聚到一起,考核百姓中有德*的人,創設製度作為百姓的規範,設立法度成為百姓的綱紀,然後本末有度,長幼有序,通過賞賜進行勸勉,通過刑罰給以糾正。”

桓公問:“怎樣才能做到這樣呢?”

管仲答:“從前的聖王治理天下,三分其國以為三軍,五分國土以為五屬,安定黎民百姓的居住之所,成就黎民百姓的營生之事,山陵作為他們的安葬之處,而且要謹慎地使用生、殺、貧、富、貴、賤這六大權柄。”

這段文字筆者翻譯地很辛苦,其中難免有錯愕之處。《國語》中的很多內容前後重複,詞句不順,意思難明,筆者隻好硬著頭皮進行翻譯,不通處直接跳過,顛倒處重新理順,難明處隻好揣測大意。後麵還有很多隱晦艱澀或重疊重複的內容,筆者也隻好勉為其難,盡可能為讀者朋友提供通俗易懂、簡潔明了的譯文。

說實話,從上麵的對話中讀者朋友還是很難弄清管仲到底要怎樣治理齊國?或者說有什麼更具體更明了的對策或舉措?而《史記》中的記載就更簡略了,隻有一句“連五家之兵,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更是讓人暈頭轉向。什麼是“連五家之兵”?什麼是“輕重”?怎樣“贍貧窮”?怎樣“祿賢能”?這些話都說得不清不楚,讓人不得要領。

好在《國語》中還有大量關於管仲的治國理念和治國方略的記載,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一些具體的政策或措施。筆者從前讀過《管子》一書,可惜此書不在身邊。但《管子2ff0》顯然不是管仲所著,是後人假托管仲所寫,雖然其中的很多內容可能真實地反映了管仲的思想,但畢竟不是史書,不能當作信史采用。這樣也好,既省掉了筆者重新閱讀《管子》的麻煩,也省掉了辨別史實真偽的瑣碎。筆者尤其厭惡考據學,不勝其煩。所以說,能偷懶的就偷懶,能省事的就省事。這可不是不負責任,筆者的寫作一項依據信史並尊重史實。

下麵的內容就是對管仲的具體的治國理念和治國方略的探討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