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府,是一座傳統客家人的殿堂式民居,坐北朝南,東西走向,由左中右三部分組成,南北分上中下三部分。青磚為牆,紅綠瓦相間,從外觀上看堂皇美觀,是隆城少有的明清式客家民居,過去叫小林府,林柏清去世後,這裏便成了隆城惟一的林府。南大門進去先是下堂,東西是一條長長的過道,上中下堂之間有天井天階。天井在整座房子的正中間,是正方型的,露天而建,上方沒有屋瓦擋住,每逢下雨時隻要把天井的下水道堵上就可以接滿一天井的水,可以在裏麵洗菜洗衣服等。天井旁邊有一個大水缸,每天儲藏從水井裏搖上來的水。天井是隆城客家人建築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稍有條件的都要挖一個,因為上方沒有瓦遮住,抬頭就是天,有利於透光和保持空氣流通,同時也預示著向上天開一個門,隨時接待祖先神靈的降臨,並希望上天直接的祝福一家人。林光年家的房子是沒有天井的,他和妻子李玉梅的房子隻相當於林府這座對稱房屋的一個小角。
林府天井的正北方,上了天階就是上堂,上堂是整個建築的核心部分,設有木製神龕供奉曆代祖先神靈,所以也稱祖堂。逢年過節祀祖,遇有凶吉等事,燒香拜佛,求祖先保佑等,均在此地進行。
天井東西邊是中堂,有橫屋間、過道並各房間的出入口。林府過道的左右是四個對開的門,分別是四個大臥室。過道的最西麵是中門,從中門過去又是相似的房屋結構,而過道東邊就是一堵牆,沒有門再往外開了。
如果從屋頂俯視下來,林柏文家的這座房子類似於繁體的回字式建築結構,正中的口是天井,東西邊為過道,南麵是下堂,最北麵是上堂,但這僅僅是房子的中間部分,過道左右房間裏還有很多側房。
林光桐和兩個弟弟把父親扶到上堂,他們從天井的左邊往上走,上堂比房子的其它地方高出兩三個階梯,這距離俗稱天階,這是上堂重要性的一個標誌。
林府上堂,有一個神龕,或者叫天地龕,正中間貼了張一開大小的大紅紙,上麵用金粉寫著幾排豎行大字,中間比較醒目地寫著“林氏祖宗紀念堂”,左右兩排用行楷寫著:“三仁世澤昭千古,九牧家風冠萬年”。
神龕在客家人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放置祖先的靈位,供節日裏的祭祀,而且家中凡有婚、喪、嫁、娶等儀式均要在神龕下完成,讓祖先和天地神見證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家人也常常在天地神麵前祈禱,把諸般心願托付給天地神。
神龕彌漫著非常濃厚的敬拜祖先和追根溯源的氣氛,過年過節時,小輩看望長輩,行禮磕頭,頭先要磕給天地神,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晚輩除了謝長輩,恭喜發財外,還要跪下給天地神磕頭,謝禮。客家人一輩一輩傳下來的這種敬拜祖宗,敬拜天地神的習俗,使晚輩們從小就懂得了天高地厚的道理,於是他們知道感恩戴德不光是給父母,也要給祖先,給上天。
“吳媽,給阿叔倒杯茶來,快!”上到客廳後,林伯文小兒子林光楠對著東邊過道前的廚房喊了幾聲。
“來了,來了。”人未到聲先聞,不一會,東麵廚房裏傳來一個婦人的聲音,並見她雙手端著一個托盤,急衝衝地往上堂趕。這個矮矮胖胖的婦人,就是吳媽,過去是林光年父親林柏清家裏的傭人,據說是林柏清和他妻子在外頭唱戲時遇到的一個剛死了丈夫無家可歸的女子,因可憐她的身世,所以一直帶在身邊打理家務等雜事。林柏清和妻子及兩個兒女被炸死後,家中隻剩下林光年一個人,正好林柏文家裏缺人手,就過繼過來當傭人。吳媽雖說個子不高,手腳還麻利,做事也非常利索。在林府雖然事多了點,也比以前辛苦了許多,但她任勞任怨,也還做得開心,林柏文的幾個兒子,她像過去對林光年一樣,當親生兒服侍,所以林府也沒把她當外人看。但既便如此,因為吳媽不是本地人,所以並沒有自己的處所和田產,原本她也打算早些回老家的,但因為林柏文突然神誌不清,林柏文的妻子賀氏也因此極度悲傷,所以林光桐就決定暫時把她留下來照顧兩個老人。
“老爺怎麼急成這樣?”吳媽小心翼翼地把茶水端給林柏文喝,嘴裏雖然是責備,卻包含著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