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一下半年》(一)(2 / 3)

事事

感到它的茫然失措

隻有此時此刻的苦楚

實在、實覺

《偶拾》

一斑斕的雲雀

落在我仰望的樹梢上

望著她那美麗婆娑

我禁不住把胸中得疑惑、憂鬱、歡樂

對她傾暢訴說

她的一聲鳴叫

被我視為知己的話語

激起心潮無數澎湃

我何嚐不知你是過客

但由此引起的愛

會使我的心伴你飛遍天涯雲漠

1985年1月30日周三

鑒今己影,明顯有墮落之形!有回到往昔曾有的無聊、平庸的念頭和舉止。自持的理智,訓導自己,不應這樣子下去。

當情緒和思想被一些世俗的表象所困擾時,最好的擺脫辦法是察古明世,遠眺它國的民情人事。昨日起閱《世界名城---歐洲部分》,從中不難得到感奮、振作的東西。

其間的生活中,自己大可不必自慚形穢,不必刻意掩蓋言談舉止的童稚,故作老成的姿態,生活間隻要報之以誠心,盡可我行我素。

1985年2月1日周五

考試後的這一周,自覺言語太唐突,一些做法和想法的確單純、幼稚。若如此五年,如何能渡得過哪!

穩!穩!穩!

1985年2月3日周日

離回家僅有一個星期了,對歸家情景的測度和設想即將成為現實。而現實將是怎樣的哪?半年的生活,使我產生了一種對任何東西都不再信任的情緒,尤其是對過去自己曾視為生活動力的東西。或許這一切源於如今太拘泥於現實,不能像過去一樣,唯感奮在書籍中。是的,現實生活令人感奮事情太少了,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否是曆史發展的必然哪?

1985年2月6日周三

幾天來,學習全無精神。雖有意指責自己的散漫,但又不強硬。

《魂兮歸來》今日下午看完了。如同讀其它書一樣,其中的片言隻語令,我回味思考。於此時此際讀此書,顧影自省,而今社會不正是處於那麼一種惶惑之態嗎?最不同他們那種濃厚政治色彩的,是而今的這種虛無之狀,亦同樣令人沉悶、壓抑、窒息。因為時代處於這樣一種巨大多變的時節,但卻沒有百家爭鳴、醒人耳目的評論場麵,人們將何去何從呢!

離家半年了,不知家裏有何變化?其間偶或聽到幾聲爆竹,走在街上嗅到春節特有的氣息,心中泛起一種難言的滋味。這滋味不是苦楚,確乎是懷戀和思念,但更像是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傷感。

距回家隻有四天了,曾計劃在假期間做些有益於下學期學習的事情。但這幾天的學習情況,不得不自嘲那將是自欺欺人罷了。不管怎麼樣,假期中總要做些什麼。

1985年2月8日周五

昨日下午到黃台路,參加火災現場教訓大會,從中看到大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

半年的校園生活,認識到人之一生的命運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癡心妄想借助和依賴某種時勢、集團、環境等一些人們理想化的空間,來解救自我或標榜自我的德行。而應始終挖掘個人的能力,以大眾的意識、利人的思想來創造於社會,防微杜漸、未雨綢繆於被世人唾棄的不良習氣之前。要能如此,必須要先意識到這一點才行。

1985年2月11日周一

歸家兩日,昨日初到。日常繁絮,令頭腦昏得很。今日漸清醒,自警:“勿忘假期應該做得事情……學點本領。”

1985年2月12日周二

同別人講,在大學半年中,最感興趣的是黨史課。這全然不是信口開河,因為通過這種學習,清楚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輪廓。這對於閱讀魯迅和那一時代的諸多名家的作品,是有很大幫助的。曆史是人創造的,對曆史軌跡的重察,可給予現今思維上一些啟發與教訓上的收獲;對整體或片斷曆史的熟悉和探究,更對係統地掌握知識,提高分析、解決、創造的能力,都是有益的。

1985年2月13日周三

“人善於自見,自古而然。”曹丕之語,溝通古今也。

早XX(初中同學)來,午後XX(高中同學)來,晚同XX到XX和XX(均為初中同學)家中。

1985年2月15日周五

回家許多日,同學間來往不斷,相互間言談的問題,均非我日常的想象。時逢改革之際,青年的思想異常活躍。但那些時興的外貌,是我沒有在意的。平心而論,我於此時頭腦並不清楚,胸無大誌,前途也不明了,僅是自己覺得無論局勢如何,這種年齡首要的就是掌握知識,練就本領和才能,而不是憑青春的熱情盲從形勢。

無論在青島還是在家中,心情和意境都不是暢快、明亮的。一方麵感奮同學於大學中的勇氣和魄力,另一方麵也遲疑他們明顯拖帶的短見和草率。

生途上善於探求道路的人,難免迷惘。但通過對同路人的觀察和比較後,會明確自己應走的道路。

1985年2月17日周日

一日忙於應酬來客,入夜讀書學習。

蒼天不負苦心人。過去每當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苦思冥想,尋找出路時,往往會從偶遇的書本文句中得到啟發,體會到頓開茅塞的覺悟。此刻讀《經曆》一書,也恰類此。

《經曆》一書中關於外語學習的經驗,尤引起我重視。上學期,大學英語成績不良,問題出在沒能理解老師的苦心上。聽英文廣播,唱英文歌曲,這種應用中的學習,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欲求得知識,不能單憑熱情和幹勁,還應調節情緒和心理狀態,學會去找準開啟自我智能的鑰匙……就在於書本和與他人交談的言論間。

1985年2月20日周三淩晨一時

又是一個除夕之夜,連續兩年的這個時分,因掛念高考,自覺過得不舒暢。而今日的心情,相較與以往,卻更加難言、苦悶了!

春節的文藝晚會,也許人們對其希望過高,所以看時總不能令人心滿意足。這讓我想起青島的學習生活。

春節一到,時光會隨著來來往往的拜年,而過得更速、更快。

從今夜晚會上以及與同學交往中,總感到國家應該鼓勵、推動物質生活和文化環境的高雅情調,而今生活中某一個集體或個人身上,明顯存在著一種自卑感、缺乏自信心,或者就是盲目的自信。

其實,不能敬重自己的人,也不能敬重他人,也甚難得到他人的敬重。

1985年2月20日周三晚九時

與他人交談,可以看到自己過去行為選擇的源頭,進而啟發、明了現今的路途。

過去自己所以能夠在愁苦中振作起來,是因為自信能夠成就一事業。這事業是客觀上自己必須要去負擔的責任;另一方麵,自己總想探求解決周圍生活中煩厭、苦惱的辦法,而那令人苦惱的事又何其多啊!多少次思索、痛定後,責己應盡心用力於謀生的工作。然而,隨時間推移,卻忘卻了曾經的自警和責備,又回到了舊思老路上來!

《無題》

我深深地感到

自己是那樣的渺小

無知、無智、無力

我時時地到書中尋找

豐己的箴言、警句

每一次痛苦的沉思中

我都能覓得解愁的知己

多少次

振奮了又消沉

消沉了又振奮

到如今

人兒變得沉默、寡言、深沉

夾雜著時常的詼諧、風趣

然在這生活間卻在自警

貫注精力於功課學習

取得優異的成績

要實際

1985年2月22日周五

午後,參加初中學聚會。思緒亂得很,於今社會生活中難以找到自己的位子。

昨日想,人生於世,僅以延年益壽論,終老之困,多源於病疾;而疾病的產生,源於物質和精神上的矛盾。物質之原因,世人可明察,易於理解;而精神之憂,則非為眾人所通識。教育倡導物質第一、精神第二。但我認為,在個人問題上,物質力量非自我力量所均能操縱,而精神力量則轉為最經濟有效的自我作為。

如今自己的情緒,是不明快的。社會局麵,雖沒有了政治口號的束縛,但卻又陷入了隨意放蕩的傾向。文化事業缺乏對年輕人有利有效的指導,似乎在讓人們於“實踐中求真知”,在謀求一種“樹大自直”的效果。就此來講,或許自己對同輩的擔憂,全是杞人憂天、癡心妄想了。

按自己的專業誌趣走下去吧,但自己專業和誌趣中的問題,又是多麼令人費神!

1985年2月23日周六

午後,參加高中同學聚會。

閱威廉?毛姆的《人生的枷鎖》,在已讀的章節中結識了許多人。作為一個有個性的人,其為人處世的舉止言談和作者針對此人物的剖析,對我而今的生活是有意義的。閱讀時想,再係統看些國內的書籍。